科技创新,华熙生物的“一号工程”



  日前,华熙生物(688363.SH)发布了2021年报。年报显示,2021年公司营业收入升87.93%至49.48亿元,生物活性物原料、医疗终端、功能性护肤品、功能性食品四大业务板块全线飘红。

  对此,华熙生物将之归功于其“底层支撑”,即对于科学技术创新的坚持和重视。作为典型的研发驱动型企业,华熙生物20多年来一直秉持“科学→技术→产品→品牌”的企业发展逻辑,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将科技创新作为企业自身发展的“一号工程”。

研发投入重点聚焦“两个研究”

  年报显示,2021年华熙生物研发投入超2.8亿元,同比增长超过100%。此前,华熙生物在研发方面的投入已经连续三年保持在50%以上的持续增长。

  而从华熙生物2021年报媒体沟通会现场进一步获悉,华熙生物的研发投入重点聚焦在原料和医疗终端业务所覆盖的产业链前端,也就是华熙生物所强调的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两个研究)领域。这部分前端投入具备投入大、周期长的特点,不能在短时产生经济效益,但却正是国家所强调的关键核心技术所在,也是掌握技术竞争力和行业话语权的要点所在。

  作为一家全产业链平台型公司,对前端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投入和重视,不仅让华熙生物具备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的能力,也能够帮助华熙生物更好地将技术由底层赋能至其终端领域。

  据悉,基于“两个研究”,华熙生物目前已经建成包括微生物发酵平台、应用机理研发平台、合成生物学研发平台、交联技术平台、中试转化平台、配方工艺研发平台在内的六大研发平台。同时,随着研发投入的不断加码,华熙生物的研发团队逐步壮大,并取得系列研发成果。年报指出,2021年华熙生物研发人员数量达到571人,同比增加194 人;在研项目239项,同比增加116 项;已获授权发明专利89项同比增加40项;原料新认证、注册成果12项,新获得医疗器械注册2项,新取得特殊化妆品行政许可证8项。

  依托强大的研发与科技创新实力,2021年华熙生物承接了诸多国家级项目,并获得了一系列国家级奖项。如承担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绿色生物制造”重点专项和“科技助力经济2020”重点专项;被国家药监局授予“化妆品原料质量控制重点实验室”,这是国家首个化妆品原料质量研究实验室;被发改委认定为“国家企业技术中心”;被工信部授予“第六批制造业单向冠军”……这些重点项目充分肯定了华熙生物的科技创新能力和龙头引领效应,也使其在全球市场竞争中能够保持核心竞争力。

打通“产学研”助力科研成果转化

  除了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之外,今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还强调,要深化产学研用结合。“众人拾柴火焰高”,企业研发与高校、科研机构研发的有机结合,是我国科研创新的特色方式,也是科技企业实现产业创新的“必经之路”。

  但需要承认的是,相较于欧美,目前我国科研院校的成果转化率并不高。公开资料显示,国内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率只有8.1%,而美国高校的科研成果转换率高达50%。如果科研无法进行成果转化,就意味着科研只是“一纸空文”,经济价值、社会价值更无从谈起。

  华熙生物2021年另外一项科技创新重点,就是“打通产学研”,通过和科研院校合作创新中心,建设中试转化平台,加速科研成果的转化和落地。华熙生物董事长兼总经理赵燕表示,科研院校负责从0到1的物质发现,而华熙生物承接科研成果,负责“从1到100”的产业转化和“从100到10000”的产业和市场转化。

  对此,2021年华熙生物推出“华熙生物研究院”,通过开放研发平台、中试生产线、应用平台等,向产业链上下游合作伙伴进行赋能,打造巴西vs瑞士让球 产业大生态。在华熙生物研究院体系下,其已经与山东大学、中国计量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北京化工大学、中国海洋大学达成战略合作,实现产学研共建创新中心。

  此外,依托自身在产业转换方面的经验和实力,华熙生物还在其天津厂区,建设了全球最大的中试转化平台,已于2021年建成投产,承担唾液酸、依克多因、Y-氨基丁酸等新产品的产业及市场转换。

布局未来生物技术“合成生物”

  年报中,华熙生物还多次强调了其在合成生物领域的布局。赵燕指出,2022年华熙生物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要把合成生物研发平台打好基础,通过这一平台得到更多的生物活性物。




上一篇:2022年全球市场真菌葡糖淀粉酶总体规模、主要生
下一篇:华熙生物发布2021年报 营收净利创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