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医大附院新生儿科主任董文斌:“小儿科”



2020年,电视连续剧《了不起的儿科医生》在全国各大卫视黄金档热播,该剧讲述了一群儿科医生,全心全意地救治、服务儿童的故事。

在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也有一位“了不起的儿科医生”,在又苦又累的岗位上辛勤躬耕31年,他就是博士生导师、享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西南医科大学儿科学系主任、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新生儿科主任董文斌。

西南医大附院新生儿科主任董文斌:“小儿科”

一次赞许,他与儿科结下不解之缘

1991年,董文斌从泸州医学院(现西南医科大学)毕业,并以全校第七名的优异成绩取得留校名额,成了该校儿科学教研室的一名老师兼附属医院儿科医生。

接受分配之初,董文斌有些小兴奋,“我在毕业实习期间,曾参与过一例儿童类风湿病例的讨论,我对病情的分析、归纳、总结,受到了科主任和导师的称赞,表扬我基础扎实又心细,很适合干儿科医生。”

可等到真正成为一名儿科医生后,董文斌才体验到艰难之处。“儿科疾病诊断与其他科室不同,孩子恐惧、吵闹、各种抗拒不配合,需要医生有爱心、耐心、细心、责任心、同理心。”董文斌介绍,在儿科,多数情况是由家长介绍孩子的病情,往往会出现偏差,“特别是碰上一些老人很心急,在医生观察、诊断过程中不断催促,会给医生造成很大压力。”

董文斌大学时期的专业是临床医学,“2000年以前,除了儿童专科医院外,全国的综合医院普遍不重视儿科,科研能力相对其他学科较弱。”董文斌没有选择“随遇而安”,他一边饱读儿科知识专业书籍,一边向前辈和同事们虚心请教,想尽办法补齐自身“短板”。

1995年,董文斌顺利考取重庆医科大学儿科专业研究生。

西南医大附院新生儿科主任董文斌:“小儿科”

返回忠山,助力母校学科飞速发展

重庆医科大学儿科专业享誉全国,董文斌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进修机会,经过三年的刻苦学习,他的专业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有了更进一步的提高。

“我可以推荐你留在重医,这里的条件更好,机会也比泸州多。”毕业前夕,导师再三劝说董文斌留在重庆发展,而董文斌却归心似箭,“谢谢您的好意,我决定回母校,那里的儿科专业研究生还很少……”

回到忠山,董文斌便紧锣密鼓地投入到工作中,“当时的新生儿科病房面积仅仅几十平方米,设备只有几个暖箱,整个科室的医生才五个。”董文斌深知,要彻底改变科室的尴尬现状,不能只是“等、靠、要”,他开始申报科研项目、提交设备购置申请报告、协助科主任进行人才培训……

2004年4月,泸州医学院在小儿外科、肝胆外科、血管外科、整形外科、麻醉科、新生儿科等12个科室等多学科配合下,成功实施了四川省首例连体婴儿分离手术。在该院新生儿科发展史上,无疑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科室由此步入发展快车道。

西南医大附院新生儿科主任董文斌:“小儿科”

亲历奇迹,与患者、学生结下两代人情谊

董文斌给人的第一印象是不善言辞,但一谈到他的病人和学生,话匣子就打开了。“我在儿科工作31年,早年治过的婴幼儿,现在不少人已经结婚生子,他们又带着孩子来我这里看病,我从董叔叔变成董爷爷了。”

董文斌每周有三个半天的门诊,因他看病仔细、态度和蔼、治疗效果好,候诊人群往往排成长龙。不久前,彭女士带着女儿前来问诊,一眼便认出了董文斌“,董叔叔,1997年我刚满月,就是你给我治的病,今天又要麻烦您帮我女儿看病。”

类似的场景,董文斌已是屡见不鲜。

在教学上,作为博士生、研究生导师,董文斌要求学生具备“五心”(爱心、耐心、细心、责任心、同理心),他提出“为儿童服务,就是为民族筑基”的理念,鼓励学生们做一名有温度有情怀的儿科医生。

“我曾经是董主任的学生,如今也在带研究生了。”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儿科副主任、儿科学教研室副主任雷小平介绍,董文斌主任是西南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第一届博士生导师,一共培养出90余名儿科硕士生,毕业后分布在省内外各大医院,全部是当地医院的骨干力量。

让董文斌更加欣慰的是,因从小受到耳濡目染,女儿选择“女承父业”走上医学道路,在山东大学口腔医学专业硕士毕业后,如今就职于深圳一家医院。

董文斌常说,作为一名新生儿科医生,守护好孩子的健康,就是守护祖国的未来。(路霞 陈猛)




上一篇:市场监管总局关于发布《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
下一篇:精准白嫖薅羊毛,记住这14个网站,轻松搞定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