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争相布局医疗领域 并购切忌“投行思维”



上市公司争相布局医疗领域 并购切忌“投行思维”


33.jpg

医疗健康行业自从被资本市场“盯上”后,该领域就变得炙手可热,不仅各路资本疯狂扫货,A股上市公司和新三板挂牌企业也都对医疗健康领域的相关标的表现出浓厚兴趣。其中一个典型表现就是,在目前不断涌现的医疗健康产业并购基金当中,由上市公司出资成立或参与的非常多。

在医疗健康行业当前的并购大潮中,还展现出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原本业务同医药无关的上市公司跨界进入该领域;二是海外并购风生水起。

扎堆布局医疗领域

据清科研究中心最新数据显示,在2015年中国并购市场,生物技术/医疗健康领域的并购交易十分活跃,共有239起,在所有领域中排第三,占全部并购的比例达到8.8%。

上市公司也频频在该领域布局。据证券时报记者统计,去年以来,上市公司披露的定增重组事件中,有至少18家是关于医药行业的。另据记者不完全统计,近两年来新成立的医疗健康产业基金多达120余家,由上市公司出资设立的有40多家。

华医资本联合创始人刘云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从其近期同券商机构的交流来看,“保守估计有近千家上市公司有进军医疗领域的想法”。

这波热潮的背景是,经济结构转型期,企业利润率和资本回报率下降,“互联网+”概念兴起,医疗体制改革,医疗服务需求增加。在这种背景下,企业纷纷谋求转型升级,布局医疗健康产业。

方创医疗健康组总监梁功孟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上市公司布局医疗健康主要出于转型或者扩张的需要,尤其是很多非医疗行业的上市公司。最典型的比如近期动作频频的房地产行业和日化行业的上市公司,这些行业目前处于不景气状态,发展势头大不如从前,另外他们转型医疗方向又有一定的资源优势(2059.03,-1.980,-0.10%)。

据记者了解,近两年转型进军医疗界的上市房企不在少数,至少有十几家已经有相关动作。比如绿景控股(21.86,1.310,6.37%)募资百亿“退房入医”,运盛实业改名运盛医疗(15.12,-0.430,-2.77%),宜华地产更名宜华健康(31.36,-0.400,-1.26%)等等。不过,从这些公司转型进入医疗领域之后的经营情况来看,业绩并不好。

热衷并购海外标的

目前A股上市公司参与的产业并购基金,可以归纳为三种模式:第一种是与券商联合设立并购基金;第二种是联手PE设立并购基金;第三种是联合银行业成立并购基金。刘云提醒,由于大家一致认为医疗行业“水深”的固有思维,以及当前国内非常缺乏性价比高的相关项目,按照传统的投资方式,这些企业的“医疗梦”恐怕难以实现。

医疗行业上市公司并不缺钱,账上躺着几十亿的比比皆是,但是国内医疗市场增长放缓,靠主营业务已经不足以支撑股价,越来越多地上市企业希望寻求海外并购。彭博数据显示,中国企业2016年已宣布了逾39亿美元制药、生物技术和医疗保健领域的海外收购,预计今年总的交易金额有望超过去年创纪录的并购金额,并且是2012年全年中国企业在该领域收购总额的10倍。

梁功孟认为,近年医疗境外并购一直处于增长趋势,除了本身业务拓展的考虑,上市公司同时还出于资本运作和公司市值管理的考量,国内外市场估值的差异让资本存在一定的套利空间。另外,部分资产确实是优质的,技术或者服务实力比较先进,而国内的优势是市场广阔。

A股医疗公司的市盈率,对应海外并购标的通常10倍左右的EBITDA(税息折旧及摊销前利润)估值,境内外医药标的存在着至少3倍的平均价差,一边是技术上落后“30年”,一边是价格上领先“3”倍,谁都清楚这其中存在巨大的性价比差。

刘云指出,目前上市公司出海并购医疗资产的情况确实很多,但是呈现一种“看的人热热闹闹,成功案例屈指可数”的现象。这主要是因为,企业并购战略不清,未想清楚公司发展需要的并购标的类型和规模,往往是什么热去看什么,与企业的长期战略脱节。另一方面, 由于缺乏国际资源和专业经验, 过分依赖外资投行, 而外资投行对中国医疗市场其实缺乏深刻理解,给出的参考都是基于过往其海外的成功经验。




上一篇:全球“可商业化”创新报告:50家公司和28个技术领域
下一篇:全球“最聪明的公司”来杭州了 唾沫能测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