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义医药“联姻”外企 “小户人家”走向国际化



随着义务市大力推进资源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发展 食品 生物医药健康产业,浙江华义医药有限公司又一次站上了重要风口。“华义医药”,一家只有160多名员工的企业,可以说是个“小户人家”,然而,一年的销售额却高达2亿多元,相当于每个员工每年为企业创收100多万元。

“华义医药”是义乌市少有的医药类高新技术企业。能在国内医药行业站稳脚跟,持续高收益,和企业一直以来注重科技创新密不可分。在这里,企业每年投入科技研发的费用高达1000多万元;在这里,160多人的员工中,有职称技能的员工就达140人,占总人数的84.8%。

“联姻”外企“小户人家”走向国际化

“华义医药”的发家之路,和义乌很多企业不同。它原先是一家国企,从事化工生产。2000年,因为和西班牙企业的“联姻”,从此身份命运变得与众不同。短短6年,就被认定为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也成为了义务市首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

说起企业的第一次“转型”,“华义医药”总经理王井明最有发言权。他表示,转型是和西班牙公司结缘开始的。

1998年,原厂址还在义乌城区的“华义医药”接到了西班牙著名的药企公司“E.Q”公司的一笔30多万元的大订单。对方想订购300公斤“PNH”(“PNH”是 胃药 “奥美拉唑”的中间产物)。

接到订单后,企业当即组织技术人员开始研发。几个月后,成品小样出炉,对方对测试结果也很满意。

可是,正当企业打算先交付200公斤时,意外出现了:成品的杂质含量检测结果虽然符合合同标准,但和之前小样的结果有所差异。这让“E.Q”公司犯了难,也让王井明很纳闷。经过沟通,最终“E.Q”公司表示愿意继续履行合同,承担损失。

对于“华义医药”来说,既然对方已经愿意承担,完全可以就此作罢。可是,“华义医药”并没有这样做,再次组织研发人员,提高生产线的工艺水平。一个月后,技术问题得以解决,生产的成品纯度全部达到最初小样的标准,甚至更高。

这让“E.Q”公司惊讶又感动,也最终成就了两家企业的“联姻”。2000年,“E.Q”公司正式入股“华义医药”,开展合资生产。企业也因此走进了国际市场,并收获了沉甸甸的喜悦。

科技“搭台”“年轻药企”走出阳光路

从 药品 生产的产业链来说,“华义医药”属于中游。它主要生产的是 中间体 和 原料药 ,大家常见的胶囊里的粉末,就是原料药的一种。

一直以来,为了让企业充满生命力,“华义医药”把创新融入血液里。走进华义医药公司大楼,你会看到这里每一层都分布着不同的研发中心,有合成实验室、分析实验室、制剂实验室,多达10多个。

王井明说,研发中心每年都要承担五六个中间体研发和技术改进项目。自2000年来,中心已经承担了40余项的科研项目,其中国家火炬项目3项、浙江省重大专项5项、省级新产品项目近20项、义乌市科技攻关项目和引进人才项目8项。

10多年来,“华义医药”获得了4个省级科技进步奖,18个市级科技进步奖,发明专利就有11项,其中1项是美国发明专利,还有1项是印度专利。对此,王井明颇为自豪。

成功的背后是无数次的失败积累。王井明坦承,每年承担的5到6个中间体和原料药中,通常成功的只有2到3个。在其余项目上所花费的人力、物力和精力,只能打水漂,上百万元的投入不见成果也是很正常的事。

尽管如此,“华义医药”对科技投入的热情从未停止。开发高附加值产品、健全完善技术中心运作模式、建立产学研联合体、构建高科技产品孵化和已有产品技术更新基地、引进高级技术人才和完善人才激励机制、稳定的技术开发经费保障……

围绕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企业把自主创新放在更加重要、更加突出的核心位置,并制定相关规划。在科技支撑下,“华义医药”的销售额每年都保持在亿元以上,其中主要产品奥美拉唑国内市场占有率更是超过60%,部分品类全部销往西班牙等国家。

转型转移“两步并举”开启新征程

对于“华义医药”来说,转型一方面需着眼于产业链的延伸,另一方面还要面临原料药生产企业的行业性瓶颈―――生产对环境带来的压力。

制药企业 如何在发展过程中兼顾好环境问题?2012年开始,“华义医药”迎来了成立以来的第二次“转型”。




上一篇:生物医药市场将超万亿 云南力争五年翻一番
下一篇:政府对武汉生物产业做了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