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新时代发展型资助育人体系



  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就是要充分全面践行“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理念和工作主线,打造有智慧、有温度、有内涵的育人体系,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切实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坚强保障和后盾。

  资助育人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健全学生资助制度”。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中明确要求,“建设发展型资助体系,加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力素养培育力度”。如何立足时代要求、革新教育理念、完善资助制度,构建切实可行的资助育人体系,是当前亟待思考和解决的现实问题。

  坚持精准施策 完善制度建设

  资助育人工作是一项民生工程和系统工程,是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民生水平的重要体现。建设发展型资助育人体系,要运用全面、辩证的思维去看待当前资助工作的对象、方式、资源、功效等各方面现状,既要聚焦矛盾、认清现实,又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能孤立、片面地就资助看资助,要理性分析存在的问题。

  从维护教育公平、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角度审视,建设发展型资助体系要遵循科学性、可对比性、动态完善性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在深入学生、调查研究、把握实际、细致分析、准确判断的基础上,建立学生贫困度综合评判递阶层次模型,据实测定每个学生的贫困度,科学构建贫困生认定体系标准,确保应助尽助全覆盖,筑牢学生资助的“固本保障”作用。

  从国家对培养高科技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来看,资助工作要充分发挥“育”的功能,通过建立专项资助制度,支持和鼓励更多青年学生从事科研创新,突出高校、科研院所“高精尖”专业学生资助金的“含金量”,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和培养大国工匠提供人力基础和资源保障,发挥学生资助的“奖优引领”功能。

  从后扶贫时代的大背景谋划,学生资助要把握“易助易退、可多可少、灵活严格”的原则,辩证看待“贫”与“不贫”的现实,准确把握“助”与“不助”的关系,建立“可入可出”的动态数据库、“可多可少”的资金发放簿和严格规范的进退程序表,体现学生资助的“动态调节”效果。

  从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要求出发,要建立“助学·筑梦·铸人”常态化宣传教育机制,把解决学生学习生活的实际困难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结合起来。借助校内外媒体资源,挖掘资助育人典型、讲好资助育人故事、宣传资助育人事迹,彰显学生资助的“精神激励”价值。

  坚持协同联动 提升育人质量

  学生资助的最终目的在于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成长成才,使他们共同享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根据学生资助逐步从保障型向发展型转变的新趋势新要求,建设发展型资助育人体系。首先,要明确什么是资助育人、为什么要资助育人和怎样资助育人三者间的逻辑关系。既要正视全体学生学习发展的普遍需求,不断拓展育人载体和路径,又要聚焦经济困难学生教育培养过程中的特殊性,增强资助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统筹品格塑造元素,坚持思想性与艺术性相一致。把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学生作为资助育人的重要任务,变“被动”为“主动”,运用新媒体、人工智能等载体,嫁接学生需求,柔性输入爱国主义教育、红色基因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等一系列“壮骨强身”的营养,烹饪一道立德、增智、固本、润心、强能的“营养大餐”,让“扶困”与“扶智”“扶志”相促进。

  其次,要构筑实践参与机制,坚持发展性与保障性相匹配。把勤工助学作为进行劳动教育、培养自强精神的重要途径抓紧抓实,引导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形成正确的财富观和道德观,体验自我价值感和幸福感,坚信“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再次,要搭建互助激励平台,坚持整体性与针对性相结合。把学校一切事关学生的事务交给学生自己去处理,让学生在共同商议、相互补台、相互帮助中共同完成学习实践任务,培养集体意识、增强责任担当、学会团结合作、懂得关爱他人。

  最后,要构建朋辈教育体系,坚持主体性与主导性相统一。把朋辈教育引入思想引导、学业指导、心理疏导的各环节,充分发挥朋辈之间代沟小、共性大的优势,建立不同年级、不同特长学生之间的学习共同体,激发学生成长成才的内生动力,让每个学生在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中积聚发展潜能,实现人生梦想。

  坚持实事求是 强化底线保障




上一篇:历时42年,人类基因组计划终于完成!
下一篇:基于DAVID的富集分析可视化绘图工具,附代码教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