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南京梦魇》 美制片人为何遭中国网民攻击



“我从来没有期望通过这个电影大富大贵。”约瑟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但是我觉得我付出的劳动,至少应该得到经济上的回报,起码,我该得到一个在市场上自负盈亏的机会。”

从制作这部片子开始,约瑟夫一直都对打开中国和美国的发行市场充满信心,但现实却一再让他失望。

“关于这部电影的国内市场推广,我试过很多办法,但是都行不通。”北京天则书店的图书编辑王立对记者说。

王立的母亲是山东人,她的外祖父从小就和她讲日本人侵华时期在山东的暴行,“我并不仇日,但不可否认,这种国仇家恨,我不可能忘掉。”

2006年年初,王立在国内媒体上看到了有关约瑟夫和《南京梦魇》的报道,随后,她便和吴海燕取得了联系。2007年春节,借着去美国探亲的机会,她前往加州拜访了约瑟夫和吴海燕。

作为一个图书编辑,王立除了表达自己的感动外,还希望约瑟夫能够就“南京大屠杀”写一本书。然而,这个提议意外地遭到了约瑟夫的拒绝,理由是:“我写的不可能超过张纯如。而且,你给我的时间太少了,我的研究还远远不够。”

“当时我感动极了。”王立向记者表示,从事图书出版10多年,她见了国内太多敷衍了事的作者,但像约瑟夫这样认真的人,她还是第一次碰到。于是,她便向约瑟夫和吴海燕提出,希望能帮忙解决该片在国内的销售问题,并得到了同意。

然而,从2007年2月到6月,王立先后联系了国内17家音像出版商,却无一例外地遭到了拒绝。一些出版商是直接回绝,说这样的敏感题材不在考虑范围内;一些出版商称要和领导商量一下,从此再无下文;某省的一家音像公司,“几乎都快谈成了”,但在最后一道终审时又被“毙”掉。

“你可以说是我个人资源有限,也可以说我操作得不够专业。”王立直言,“但十多家公司都拒绝了这个片子,这应该还是能说明一些问题。”

与此同时,在美国寻找发行渠道的约瑟夫和吴海燕也不断碰壁。

此前,约瑟夫曾制作过一部反映犹太人二战遭遇的纪录片《希特勒的日记》,美国媒体和发行商对该片一致叫好。然而,在看到《南京梦魇》后,它们却表示了集体漠视,认为该片“没有市场”、“美国人不会对中国人的悲剧感兴趣”,很多公司甚至连样片都不愿意看。

“所有和这部电影有关的反馈似乎都是绝望的,没有出路的。”约瑟夫说,“这部电影只带给我损失、灾难和痛苦以及无休止的个人攻击,我真希望我从来没有制作过这部电影。”




上一篇:基本药物招标新政出炉 18股现重大机遇
下一篇:海欣股份孙公司拟登陆新三板 公司股价早盘高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