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科技转化之路



本报记者 万笑天 北京报道

4月17日,国新办举行中国空间站建造进展情况新闻发布会,对于航天技术将如何对改善民生福祉发挥作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郝淳说,载人航天工程是一项“既高大上,又要接地气”的事业。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又可以带动相关产业升级,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国计民生密切关联。

但中国航天技术商业化的转化还与国际的转化率存在差距。

北京宇航系统工程研究所的马骥在2019年发文提到,航天企业应当逐步打破传统体制束缚和解放思想,积极推进军民融合稳步发展,实现企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成为拉动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航天技术拉动发展

在上述发布会上,郝淳说,航天技术推动科技发展。载人航天是系统最复杂、科技最密集、创新最活跃的科技活动。在科技成果不断涌现的同时,会被直接应用到与国计民生相关的各个领域。例如,航天液体火箭发动机燃烧传热系统控制等相关技术,可以带动粉煤加压气化产业升级,解决生活垃圾处理等问题,也能有效提升氢燃料电池效能。

另外,在火箭、飞船、空间站等飞行器研制过程中,控制、测量、图像处理、元器件等相关技术,能够推动工业智能控制系统的升级换代。载人飞船的防热大底技术已经转化为民用的隔热材料。前不久举办的冬奥会,从开幕式到闭幕式,包括运动员的训练设备,都大量采用了航天技术成果。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发展30年来,初步统计有4000余项技术成果被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的各个行业,带动了原材料、微电子、机械制造、通信、种业等方面的技术创新、工艺创新和产业升级。

以航天搭载育种为例,截至目前,据初步估算,已经产生直接经济效益超过2000亿元,不仅推动了农作物改良,也被广泛应用在食品加工、菌种制备、世界杯2022预选赛积分榜 等方面,产生了突出经济效益,为粮食安全和生态环境建设作出了贡献。

航天科技还改善了人民生活。郝淳说,人们习以为常的一些方便食品,包括尿不湿等日用品都来自载人航天的技术转化。而今,更多的航天技术成果将在民用领域进行转化,比如,利用空间蛋白结晶研究可以研发对抗骨质疏松和肌肉萎缩的新型药物;另外,载人航天环控生保技术、微重力燃烧机理研究和新材料研究,也都能在促进民生改善、人民生活的各个领域进行转化,发挥更多效益。

郝淳表示,未来中国空间站还将开展空间生命科学、空间材料科学、微重力流体物理、航天技术、航天医学等一大批科学实验和新技术验证,有望在科学探索和应用研究上取得重大成果和突破。同时,他相信这些技术会被更多地进行转化,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和国计民生。

军民整合前景广阔

据《科技日报》报道,尿不湿本是为缓解宇航员生理危机。穿着宇航服怎样如厕的问题在上世纪80年代才真正被解决,当时,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华人工程师唐鑫源,从一种高吸水性树脂中获得灵感,利用高分子吸收体发明了能吸水1400毫升的纸尿片,缓解了宇航员的生理危机。2003年,杨利伟进入太空时,身上就穿了这样的纸尿片。后来这项技术被转为民用,纸尿片成本大大降低,变成了人们熟悉的尿不湿。

脱水蔬菜为宇航员补充维生素而生。普通蔬菜难以保鲜,还可能受到季节限制,脱水蔬菜可以解决这些问题,食用时只需将其泡进水里,稍等片刻即可食用,营养和风味均能被较好保留。为保证宇航员长期驻留太空的健康和营养,NASA发明了冷冻脱水蔬菜技术。该技术几乎能去除蔬菜中全部的水分。除了方便面里的脱水蔬菜外,许多蔬菜干、水果干制品都用到了这项技术。

除了吃的、穿的,航天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广泛。世界上首个烟雾探测器,就是NASA为空间实验室发明的。在“阿波罗计划”中,NASA工程师试图用点击控制的方式取代键盘,于是设计制作了一个带有按钮和滚轮的木盒子,这就是鼠标的原型机。

我国在航天技术的民用转化上与国际水平还存在差距。权威部门统计,美国国防专利的商业转化率高达 80%,西欧国家达到50%~60%,而中国最近10年的国防专利商业转化率较低,只有10%~20%。

2019年,马骥发表了《军民融合背景下航天企业发展遇到的困境以及相应解决策略》。文中提到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是中国着眼于国家发展和安全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从宏观上讲, 军民融合主要包括“军转民”和“民参军”两部分。对航天企业主要涉及“军转民”。




上一篇:表观遗传试剂盒
下一篇:三亚崖州科技城生物谷外围道路设计、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