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态化核酸时代,抗原检测的千亿市场还有机会



对抗原产业而言,这是个跌宕起伏的春天。

2022 年 3 月 11 日,国家卫健委发布《新冠病毒抗原检测应用方案 ( 试行 ) 》,第二日,5 家企业获批新冠抗原自测产品。

仿佛眨眼间,抗原检测中国市场的大门轰然开启,一个炙手可热流着奶和蜜的新领域展现在眼前,一时间,业内沸腾。

整整两个月的时间里,从相关企业到国家药监局药品评审中心全部调整到了一线工作状态。国家药监局网站的信息显示,截至目前,获批的抗原检测试剂盒已有 31 个,有知情人士透露,相关的申请中介费用在坊间一度还被炒到了 1500 万。

然而,5 月底,常态化核酸的政策出台,几乎打破了抗原的所有美好预期。

整个抗原产业不能回避的一个问题便是,市场体量取决于防疫模式,防疫模式取决于政策目标、检测能力等多个因素,属于系统性工程的一部分。48、72 小时几乎不间断的核酸检测,便几乎意味着 " 抗原筛查 + 核酸确诊 " 的预期几率大大降低。

那么,目前的抗疫大构架中,还有多少空间能留给抗原?这个产业还有多少翻盘的机会?

千亿市场与 1500 万的审批中介费

《新冠病毒抗原检测应用方案 ( 试行 ) 》发布后,多家行研机构就预估了这个在欧美超过 3000 亿元的巨大市场在中国的潜在市场规模。

在那些预估中,理性预估大多给出了 300 亿以上的体量,对于长期空间,多数机构预估为千亿。综合静态的自测以及动态的大规模检测,华安证券甚至给出了 2700 亿预估。

4 月中旬,抗原检测领域龙头九安医疗的一季度业绩预告公告显示,其一季度预计净利润 140 亿元 -160 亿元,相当于每天赚 1.56 亿元— 1.78 亿元,预期净利润堪比茅台。九安之外,同在抗原检测领域的万孚生物、明德生物、安旭生物等公司的季报均显示了业绩的大幅增长。

这些上市企业抗原业务的暴增,大大增强了更多企业挤入的动力,如何获取报证批文,则是各家企业负责人关注的问题之一。

4 月的最后一周,江苏省某生物医药公司的抗原检测试剂盒拿到了批文,开始准备 18 省联合集采。该司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紧急授权通道,其抗原试剂盒的报批过程只用了几个月。

对此,广东省一家巴西vs瑞士让球 上市公司的市场部人士向八点健闻点评到,像抗原检测试剂这样的三类医疗器械,正常审批没有三年拿不下来,而紧急授权通道则把这个流程缩短到了几个月。

一位业内专家则向八点健闻透露:疫情期间国家药监局药品评审中心 ( CDE ) 一直处于一线工作状态,相关审批明显加快了速度。

这个速度,差不多比肩了国外的抗原试剂盒审批速度。一位产品同时行销海内外的某企业人士向八点健闻表示,新冠病毒爆发初期,欧洲审批流程只需 10-15 天,而最近,随着疫情的发展变化,审批速度也有所放慢,目前一般 2-3 个月。

这位长期专注于体外诊断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的该消息人士还提到,抗原检测试剂盒属于 IVD 产品,管控没有那么严格,美国 FDA、欧洲 CE 和国内 NPMA 的评审标准也大同小异。而这些微小的差异,大多与当地的抗疫政策高度相关。比如: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 FDA ) 的要求是特异性不低于 99%,灵敏度不低于 80%,也就是说,他们对假阳性比较在意。结合国内的抗疫大局,我们重点关注的是筛查试剂的灵敏度,对特异性的要求可适当放宽。

有业内人士提到,也正是因为抗原检测试剂盒技术含量看上去不高,只要能找到合作的医疗机构进行临床实验即可。门槛低,潜在需求大,吸引了众多厂家。但也正因为蜂拥而来的新入局者,导致审批证成为紧俏品。

有知情人士透露,如果相关资料和临床数据齐备,报证的中介费在坊间甚至炒到了 1500 万元——也有企业接到的 " 报价 " 是 300 万元的手续费和相应销售分成。" 报证资源不可能被无限复制,一个渠道最多帮助 2-3 家企业报证,所以要价比较高 "。

对已经拿到证的企业来说,最关键的问题就是产能。因为 " 政府的采购需求总是很紧急,通常要在一周之内供货 ",前述广东上市公司人士说,该司紧急报批了好几处新建厂房,在三、四个月内把产能从几十万人份逐步提高到千万人份左右,并采用了动态备货的方式。

也有的企业找代工厂进行 OEM 贴牌生产,或者大规模增加人手。据透露,福建的一家企业在半年之内,人工数量从两三百人增加到一万三千人。该企业声称,增量人手基本补充到包装环节,但对产能起决定作用的显然是生产,而这一环节的熟练工不易在短期得到大量补充,可能为质控带来隐忧。




上一篇:正帆科技获74家机构调研:公司新签合同、在手合
下一篇:福建省星云大数据应用服务有限公司抗原检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