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课堂到战场,小小毕业照浓缩他们的青春奋斗



新年伊始,一批研究生学员毕业启程。收获的喜悦、离别的伤感以及对未来的期盼,此刻都蕴藏在一张张毕业照里——

毕业照:定格青春,憧憬未来

从课堂到战场,小小毕业照浓缩他们的青春奋斗

陆军工程大学研究生学员毕业照。杨东泽摄

一滴水折射的奋斗时光

■董家坤 谭宗胤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朱桁冈

毕业时,陆军工程大学博士研究生学员陈晓特意穿上火红的博士学位服,来到曾无数次开展水研究的实验室,依依不舍地留下了一张毕业照。

“咔嚓!”光影定格间,仿佛时光穿越:初研时的兴奋,浅研时的枯燥,深研时的沉浸,都像涓涓流水,汇聚成一曲面向战场的青春之歌。

对常人来说,水有什么好研究的?但对陈晓来说,一滴水,他整整研究了5个春夏秋冬。如今,他再次站在毕业抉择的路口:这一次,他将带着5年的研究成果奔赴部队,开始探索“水世界”的新征程。

苏丹达尔富尔,因长期战乱而民生凋敝。攻读研究生之前,陈晓曾在这里执行维和任务近一年时间,主要承担翻译工作。

让陈晓印象最深的是,中国援建的中苏友谊路,让当地州府到机场的道路从泥泞变得通畅。

路通了,居民们的生活因新路而便捷。在日常与他们交流的过程中,陈晓发现了一个问题:当地村民常因喝不上干净的水而染病,维和部队储存的战备用水也存在变质风险。

“翻译工作是通过语言去沟通世界,但有没有更直接的方式对接战场呢?”野战给水专业的陈晓选择继续攻读研究生,瞄准“贮存饮用水生物风险及应对策略”开始了研究。

跨越海洋,焦点汇聚在西沙的某海防小岛。

与碧蓝的大海和天空为伴,陈晓在岛上开展实验,一待就是七八十天。“随着时间的积累,新鲜和兴奋感渐渐消散,但清苦的攻关中收获感满满。”他说。

在陈晓眼里,最可爱的是守岛官兵。他们常年被海风磨砺的脸庞,透着黝黑的沧桑。营长刘超说:“早些年,我们看天喝水,水基本靠外运上岛;这些年,条件变好了,岛上自己就能净水。”

虽然官兵们喝上了干净水,但陈晓更关注水的品质。“官兵守护海岛,我们守护官兵健康,我们的研究不仅要让官兵喝上水,更要喝好水。”他始终这样想。

每个拂晓,陈晓都会去海边取水采样。水里的菌落、生物指标、营养成分……大大小小的数据,他都根据时间温度的变化一一记录,细细地构建一个数学模型。

记者步入陈晓的实验室,发现了一张特殊的模型图——不规则的曲线仿佛一条海里畅游的鱼。

5年,1800余天,上千种数据汇聚的不规则曲线图诉说着陈晓的奋斗时光。

看着手中和实验台“合影”的毕业照,陈晓想起了那个夏夜。

经历了不知多少次失败的他,又一次站到了实验台前。小心翼翼地将试剂加入比色皿中,紧张地注视着示波器上图形的变化,这个动作陈晓已整整重复了6个月。

一滴、两滴……当试剂滴到第5滴时,突然,仪器上显示的数值与理论数值奇迹般地吻合。“当时我感觉整个空气都凝固了,疲惫似乎顷刻间一扫而光,实验成功了!”这个数值是保障官兵喝上放心水的重要参数。

水中藏生机,水中有世界。从一滴水走向大洋,从军校实验室通往未来的高技术战场,陈晓的目光坚定而执着,投向更远的远方。

一张实验台承载的梦想

■陶思彤  谭安

从课堂到战场,小小毕业照浓缩他们的青春奋斗

深夜,战略支援部队航天工程大学一间实验室的灯依然亮着。

攻读博士的3年里,深夜12点后离开实验室成为王琛的常态节奏。像陀螺仪指引航天器,这灯光也照亮着他的奋斗之路。

研究生毕业典礼的前一晚,王琛和师弟邱松像往常一样,将桌上的实验器材一一归置好。

“琛哥,看这儿!”快门闪动,留下一张王琛和陪伴自己3年的实验台的合影。看着这些摆弄过无数次的光学元器件,王琛的思绪回到了研究生入学之初。

当时,实验室的条件还十分简陋,王琛和控制组的同学不得不共用一个实验室。对于两个时间紧、任务重的课题组来说,到了攻坚阶段,他们必须不分白天黑夜排班使用。

“你们前半夜,我后半夜吧。”一段时间里,王琛把闹钟定在了凌晨1点,前半夜改完论文眯一会儿,后半夜起来换班做实验。

“这是未来航天技术的关键,我们必须抢占先机、赢得主动!”每当想起导师任元教授掷地有声的话,他觉得再辛苦都值了。




上一篇:实验台柜、通风柜等设备采购项目(0809
下一篇:牛奶微生物检测仪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