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人才供需冰火两重天 培养体系重建成破局关键



行业已然意识到这一问题并有所行动,近日,猎豹移动发布了以就业为导向的人工智能应用型人才产教融合建设方案。该方案中,猎豹移动一边与智联招聘,以及主流人工智能企业联手,一边与西南科技大学、浙江理工大学、浙江金融职业学院等院校达成校企战略合作。尝试重构以产业真实需求为基础,实践教学模式为核心,深度融合机器人、人才就业服务的人才培养体系,进而解决行业人才储备的痛点。

这样一套从学校中来、到企业中去的产教融合新模式,能否促成产业供需之间的平衡?

文:熊出墨请注意

填不上的需求缺口

有缺口就填上,解题思路非常简单明了。然而,实际操作起来,难度远超想象。

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近年来人工智能已是全国各大高校必争之地。2019年,全国共有180所高校申请的“人工智能”专业通过教育部备案,2020年新增备案数为130所,连续两年成为最热门学科。

加上首批吃螃蟹的35所高校,目前全国共有345所高校开设了人工智能专业。从规模上看,345所高校能够输送的人才数量,还远远填不上产业需求缺口。人社部发布的《人工智能工程技术人员就业景气现状分析报告》提到,我国人工智能人才目前缺口超过500万,国内的供求比例为1:10。

数量之外,人才质量也是无法回避的一大痛点。

相较其他学科,AI的办学门槛明显更高。高校即便开设相关课程,也可能由于师资力量薄弱、实践场景短缺、办学经验匮乏等原因,难以保证教学效果。

“全国很多高职院校,人工智能专业学生2020年都是第一批,很多企业更需要做开发的人员,我们的学生更侧重机器人的二次开发、AIoT的结合等方面的应用”,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与通信学院院长史宝会坦诚道:“由于2020年才开始招生,所以我们的师资相对比较弱。”

西南科技大学副校长尚丽平还提到了另外一个问题:“现在高校的教师弱项就是工程实践能力,各个学校也都在提升这个方面。有一批业界人士,他们有丰富的积累。当他在工作中取得了很多经验时,他也觉得高校培养的人才和企业需求是存在差距的。”

向后延伸,这实际上牵扯到产业人才培养中的评价体系建设。应用型人才最关键是要获得企业的认可,而由于多数高校人工智能的相关教育刚刚起步,评价体系很可能“不接地气”,与企业需求之间存在脱节。

上述痛点传导至企业端,变成了限制发展壮大的桎梏。于是有了开篇提到的冰火两重天,即便企业给出高于其他行业数倍的薪资待遇,需求缺口依然很难填上。

对症下药,补齐AI产业的人才短板,要从校企联手、产教结合的培养体系切入。

因此,猎豹移动发布的“就业导向人工智能应用型人才产教融合建设方案”在方向上的正确性无可置疑。其中,“就业导向”、“应用型”、“产教融合”这三个关键词,则是直戳以上痛点。

填不上的需求缺口,这次好像有希望填上了。

人才培养体系的闭环重构

理论归理论,新建设方案能否完成人才培养体系闭环的重构,还需要实践来检验。

具体来看,就业导向人工智能应用型人才产教融合建设方案由五大部分构成,分别是课程体系、教学环境、资格认证、师资培养和人才服务。校企合作的深入,人才培养体系的重构,正是在五大部分的交叉相融中完成。

首先,以就业为导向意味着从出发点就进行升级,把培养人才的目标转变为更具针对性、更加精准地培养应用型人才。并基于产业资源的整合,解决人才输出痛点。

为此,猎豹移动持续联动人工智能产业链优秀企业达成战略合作,对人才优先录用。华为、工博士、缔造者机器人、猎户星空等等,目前企业库内合作伙伴已有300+,为建设方案的推动备足了就业承接点。以猎户星空为例,公司对维护工程师、运营工程师、开发工程师等人才都存在大量需求。

同时,联合智联招聘举办的人工智能应用型人才专场对接活动,则使得人才输出的闭环更加通畅。数据显示,人工智能应用型人才空中双选会上线一个月的时间里,已经吸引了上百家企业入驻,在职招聘630多个,招聘人数达到5000人。

以就业为导向的思路,一开始就把教学工作与行业头部企业进行“绑定”。比如,猎豹移动投资并以最大行业合作伙伴进行合作的机器人产业公司猎户星空,截至今年2月底,已有超18890台机器人雇员上岗,在景区、医疗机构、商场、政务、法院等20多个行业场景落地,这使得猎豹也更加懂得市场的真实应用需求。




上一篇:三星Galaxy S21 FE即将量产:8月登场 小屏满血旗舰!
下一篇:“强基计划”: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