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利倒计时)全国科技工作者日限定活动Vol.



(福利倒计时)全国科技工作者日限定活动Vol.





(福利倒计时)全国科技工作者日限定活动Vol.

王志珍,1942年出生于上海,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家。1959年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物物理系,1964年毕业后分配到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工作至今。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5年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曾任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第十一、十二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
改革开放后,王志珍获德国洪堡奖学金,1981年获美国国立健康研究院Fogarty奖学金分别在德国和美国做访问研究。1993年回国后,在蛋白质折叠的前沿领域开展了"帮助蛋白质折叠的生物大分子"的研究,在国内开创了折叠酶和分子伴侣研究的方向。
王志珍:抓住机遇,攀登科学高峰
1964年,刚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物物理系毕业的王志珍来到中科院生物物理所做研究实习员,这也是她科研之路的起始点。回忆起这段岁月时,王志珍形容自己是通过“不听话”争取到做科研的机会的。
“我没有接受过正规、系统的研究生科研训练,说来不无遗憾。”王志珍来到生物物理所的第一年就赶上了“四清”运动,由于第一次未获参加运动的批准,王志珍被安排进行标定移液管刻度的工作。第二年王志珍被安排参加“四清运动”后就进入了“文革”时期,每天学习、开会的日子让王志珍下定决心,不能再整日无所事事。于是,王志珍每天都到书记办公室报道,表示她唯一的请求就是:“我只要求到一个能让我干活的地方。”

(福利倒计时)全国科技工作者日限定活动Vol.

上世纪八十年代
王志珍(右)与哥哥王志勤和姐姐王志美在美国费城合影
当时生物物理所只有胰岛素结构小组在进行科研工作。在所领导的理解和帮助下,王志珍被调到了胰岛素组工作,她和雷克健、郭尧君等几个年轻人一块儿学习、讨论、做实验,总算是向着科学研究迈出了第一步。在那个特殊历史环境下,“倔强”的王志珍靠着自己坚定的信念,开启了自己精彩的科学人生。
1979年2月,王志珍作为改革开放后第二批政府批准的留学生开始了在德国的科研生涯。王志珍说,文革后期,自己是“幸运地”被安排到生物物理所胰岛素晶体结构小组工作。在胰岛素研究室,王志珍主要负责做胰岛素衍生物的设计、制备、纯化、生化性质的鉴定,溶液构象和生物活性测定,进行胰岛素的结构与功能关系研究。这段工作经历也让她在文革后有机会到联邦德国羊毛研究所—世界上人工全合成胰岛素成功的三个实验室之一,继续学习深造。
1981年,在结束了羊毛所的工作后,王志珍来到美国国立健康研究院(NIH)的关节炎/糖尿病/肾脏病研究所,开展光活性交联胰岛素研究,主要是在大鼠脂肪细胞中研究光活性胰岛素的光交联标记和生物活性。
1982年,王志珍回国后不再满足于制备蛋白样品和晶体结构的学习,便申请到邹承鲁先生的实验室做蛋白质的生化研究,开启了自己的科研新篇章,即“胰岛素A、B链相互作用的研究”;后来,王志珍独立领导实验室的工作就是基于该阶段的蛋白质二硫键异构酶的研究。王志珍经常说:“我是从胰岛素走来的,我的科学之路的源头是邹承鲁先生合成胰岛素工作中的蛋白质折叠问题。”

(福利倒计时)全国科技工作者日限定活动Vol.

蛋白质功能与酶学研究室人员合影,前排左起:田玉兰、王志珍、静国忠、王志新、邹承鲁、刘江红、周筠梅、王金凤(2000年)
回忆起这段往事,王志珍说:“应该说我是时代的幸运儿,但我始终怀揣一种忐忑不安的感觉。机会到来的时候,仿佛如最后一班火车在我面前呼啸而过,我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赶紧向它奔去,用力向上攀爬,最后总算爬上了火车。这些火车不会停留在站台静静等我,而我的贵人,为我赢得了一次次机遇。我的贵人是改革开放的伟大时代,是从小到大的求学经历,是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生物大分子国家重点实验室大好的研究环境,还有许多帮助过我的领导和同事以及和我一起工作过的学生们。”
(本文摘编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访谈录》,
由《知识分子》刊发,中国生物物理学会获授权转载)



上一篇:凯莱英:公司2019年已在上海金山建立了生物大分
下一篇:研究人员对人类干细胞进行建模以识别青光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