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RR:脊髓损伤后轴突再生的生理学功能特性



  目前找到促进神经再生的策略仍然是试图恢复脊髓损伤后功能的主要方法。在各种系统中,再生轴突的解剖学特性(它们的数量和投射)已被广泛研究,但它们的生理学特性受到的关注相对较少。另外,因为哺乳动物再生轴突的尺寸很小,由此,英国剑桥大学的David Parker开展动物实验,建立了七鳃鳗脊髓损伤模型,因为七鳃鳗Muller网状脊髓轴突允许进行稳定的细胞内记录,且这些轴突会再生,在病变部位以下形成功能性突触连接。

  Parker的研究发现,来自病变部位以下的侧柱网状脊髓轴突的突触输入在其振幅和活动依赖的可塑性方面与未受损伤的轴突相匹配。然而,尽管产生了相同的输出,但释放特性却不同。相反,病变部位以上的轴突建立的连接与未受损伤的脊髓中的连接不同,因为它们显示了从相同的初始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振幅发展而来的促进作用,因此在功能上会更强。说明七鳃鳗脊髓损伤病变部位下方再生的突触显示了其释放特性的变化,这些变化对病变后运动功能的成功恢复非常重要。此外,病变部位以上的突触显示出的功能变化可能是对病变部位以下突触输入减少的一种补偿。该研究成果可能进一步揭示了脊髓损伤后运动功能的恢复与轴突在病变部位的再生有关。

  这项成果撰写的文章发表在《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杂志2022年10月第10期。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上一篇:医学免疫学创新团队采购项目招标公告
下一篇:上海交通大学生命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杨广宇课题组2022年5月招聘4名酶工程研发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