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教授拍视频“吐槽”学渣女儿:我奋力托举



无独有偶,前两年清华大学副教授刘瑜也表达过类似的观点。她在一次演讲中说,自己的女儿正势不可挡地成为一个普通人。深陷内卷教育和鸡娃大战,即使是强强联合的高知家庭,培养的孩子也未必尽如人意。

“我们的孩子,在未来大概率不如我们。”

电视剧《小舍得》中,学霸妈妈南俪的一句无奈感慨也成为了丁教授家庭的真实写照。

而面对一个未来大概率平庸的孩子,丁教授坦然道:“完全接受,必须接受,认清楚这一点,对谁都好。”

图片来源自网络

你的孩子可能注定平凡

知乎上有一个热门问题:“孩子很平庸,非常失望,该如何调整积极面对?”而在类似提问下面留言的学霸父母,真是要多心酸就有多心酸。

图片来源自网络

“博士毕业的我刚拿到儿子倒数第一的试卷,开启了我的全新人生体验。”

“以前高中隔壁班有个男生,爸爸在某大学当教授,妈妈五百强的高管,但是他所有学科都没及格过,而且理解表达能力超级差。”

“真是一把辛酸泪,我们四代学霸的名声就毁在儿子手里了。现在要求全班六十个学生只要不在倒数十名以内就可以了。”

很多家长都是明知道自己是一份“自私的执着”,却始终放不下。

图片来源自网络

身处教育金字塔顶端的清北一代,生出的孩子可能连自己一半都比不上,这背后涉及一个核心概念,就是均值回归。

均值回归起初是金融学的重要概念,是指任何偏离平均值的事物都会大概率向均值方向回归,到达一个介于上辈水平和社会平均水平之间的位置。

英国生物学家高尔顿曾根据实验发现:如果父母身高非常高或非常矮,孩子在大概率上,会向正常状态偏移,可能会比正常人高或矮一些,但大概率上不会像父母那样高或那样矮。

也就是说,父母极端的特征不会完全遗传给下一代,孩子的这些特征会慢慢向大众的平均水平靠近,表现出回归常态的趋势。

图片来源自网络

人群中,只有2.3%的人智商超过130,天才儿童更是少之又少。不论是科学家、文学家,还是金融奇才,他们的孩子绝不多数难以超越甚至接近父辈的成就。

复旦大学哲学教授王德峰就曾说:“我儿子在我的精心培养下,差点没考上大学!”

从儿子出生开始,王德峰教授就和万千父母一样,希望他将来一定能做出比自己更大的成就来。因此,从幼儿园到高中,他都在为孩子精打细算,小心翼翼地安排他的成长计划。然而孩子的高考成绩下来后,分数差点上不了大学。

一开始他也觉得难以接受,骑着自行车,一个人在四平路上兜了四圈,才终于接受了这个现实:不管你有多大的成就,你的孩子都可能注定成为一个普通人。

图片来源自网络

除了智商遗传之外,家庭背景、社会变动、个人的选择、能力的局限,人生中有太多的不确定因素。

面对应试教育,激烈竞争的社会,孩子们从小就背负希望,要努力当优秀学生,要考985,211, 要去北上广,要进大厂……

但事实是,全国只有前6%的孩子有机会考取一本,能进211的只有2.41%,能进985的只有0.79%,想进清华北大,就必须进入全国前0.03%。

图片来源自网络

世界上90%的人都是普通人,9%的人小有所成,1%的人大有所成。走向平凡,不是过大多数人既定的人生命运。而不管父母如何,接受孩子的普通是人生的必修课。

教育家刘长铭曾说过:“中国家长无法接受自己的孩子将来会是一个普通人,当今社会上很多现象说明,他们看重的不是孩子本身,而是自己的孩子是不是比别人好。”

当我们为教育、为分数、为孩子的未来而焦虑不安的时候,或许我们先与自己的内心和解。

接受孩子的平庸,

不代表放弃孩子

很多人的一生,都在和普通作斗争。

作家梁晓声受邀到某大学举办讲座,与学子交流时,一男生语出惊人:“35岁以前,如果我还不能脱离平凡,那我就自杀。”




上一篇:郝蕾与父亲“决裂”、北大教授吐槽学渣女儿:
下一篇:半岛聚焦丨今天我是你:女记者变身采茶姑娘 绿叶这样成“金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