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AR1掩蔽了由ZBP1驱动的程序性坏死在肿瘤免疫治




责编 | 兮

重新激活内源性逆转录病毒元件(ERE)能够刺激体内固有免疫并增加肿瘤对免疫治疗的敏感性。ADAR1蛋白的功能就是防止内源性逆转录病毒元件激活机体免疫应答【1】。ADAR1有三个重要的结构域,分别是:识别并结合左手螺旋核酸(Z-RNA/Z-DNA)的结构(Zα);识别并结合右手螺旋RNA(A-RNA)的结构(dsRBDs);以及脱氨基酶结构(deaminase)(图1)。通常,形成双链的内源性逆转录病毒元件RNA以右手螺旋形式存在,并会激活由双链RNA受体(MDA5等)介导的干扰素(interferon)信号通路,进而增强肿瘤对免疫治疗的反应。而ADAR1蛋白会通过dsRBDs结合右手螺旋的双链RNA并对其进行编辑(A to I editing),导致双链结构紊乱,从而防止其被MDA5等识别【2】

ADAR1掩蔽了由ZBP1驱动的程序性坏死在肿瘤免疫治


图1. ADAR1的结构

另一方面,ADAR1也具有识别左手螺旋核酸的Zα结构域,是否ADAR1也能够结合左手螺旋核酸并对其编辑从而防止其激活下游信号通路?

2022年5月25日,来自Fox Chase Cancer Center的Balachandran教授以及张霆博士,尹超然博士在Nature上发表了文章ADAR1 masks the cancer immunotherapeutic promise of ZBP1-driven necroptosis发现缺失ADAR1以后,产生的内源性Z-RNA会活化左手螺旋核酸受体ZBP1,并诱导ZBP1依赖的细胞程序性坏死。程序性坏死会释放大量损伤相关分子模式(DAMPs)【3】,并强烈刺激免疫系统从而极大改善肿瘤对免疫治疗的抵抗【4】

ADAR1掩蔽了由ZBP1驱动的程序性坏死在肿瘤免疫治


首先,作者发现,当在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中敲除ADAR1以后,经过4-7天的培养,就能在细胞中检测到内源性Z-RNA,并且这些Z-RNA的产生依赖于干扰素信号通路。并且,当直接在ADAR1缺失的细胞中加入重组干扰素蛋白也会强烈地诱导Z-RNA产生。通过运用特异识别左手螺旋核酸的抗体进行免疫功沉淀测序(RIP-seq),作者鉴定出内源性的Z-RNA主要是干扰素刺激基因(ISG)的mRNA。这些Z-RNA包含两大类,分别是:1. 在3端非编码区有正向和反向的short interspersed nuclear elements (SINE);2. 在3端非编码区富含GA重复序列(GA-type simple repeat)。其中,ADAR1的编辑位点主要集中在由正反向SINE形成的Z-RNA。GA重复序列通过折叠形成类似于哑铃状结构(dumbbell RNA)。通过人工合成dumbbell RNA,也确实观察到在高盐浓度条件下,RNA形成左手螺旋。但是,作者几乎没有发现在GA重复序列 Z-RNA上有ADAR1编辑位点。此外,通过荧光染色发现,即使突变ADAR1的deaminase,也不能完全达到ADAR1敲除所产生的Z-RNA信号强度;而使用蛋白酶进行适当消化以后,Z-RNA的信号就能恢复到如ADAR1敲除一样。因此,作者合理推测:ADAR1除了通过A to I的编辑解除左手螺旋,还可以直接结合在Z-RNA上将其掩盖而不被其他Z-RNA受体(或者抗体)所识别。

识别左手螺旋核酸的另外一个重要蛋白ZBP1可以介导RIPK3-MLKL依赖的程序性坏死(necroptosis)。当细胞中表达完整的程序性坏死通路蛋白(ZBP1,RIPK3以及MKL),同时敲除ADAR1以后,就会引发细胞死亡。这种ADAR1缺失引起的程序性坏死能够被ZBP1敲除或RIPK3抑制剂所恢复。并且,作者通过Duolink PLA技术也证明ZBP1识别并结合了内源性Z-RNA分子,这种结合是依赖于ZBP1自身的Zα结构域。综上所述,ADAR1通过dsRBD结构域防止A-RNA激活受体MDA5/PKR,并导致干扰素产生以及翻译停滞;ADAR1也通过Zα结构域阻止Z-RNA激活ZBP1介导的程序性细胞坏死(图2)

ADAR1掩蔽了由ZBP1驱动的程序性坏死在肿瘤免疫治


图2. ADAR1抑制内源性A-RNA和Z-RNA,以防止下游受体被激活。

目前,由于缺乏临床适用的ADAR1抑制剂,如何干扰ADAR1的功能从而解除对Z-RNA的限制是亟待解决的难题。由于左手螺旋RNA(Z-RNA)和左手螺旋DNA(Z-DNA)结构非常相似,而ZBP1又能识别这两种左手螺旋核酸。因而,作者思考能否用Z-DNA来模拟ADAR1缺失所产生的Z-RNA。通过对DNA结合分子,拓扑异构酶抑制剂,重塑染色质结构分子等等进行筛选,作者鉴定出一个小分子化合物CBL0137能够强烈诱导基因组DNA转变为左手螺旋【5】。通过使用识别Z-DNA的抗体进行ChIP-seq分析,作者发现,CBL037所诱导的Z-DNA主要是位于基因间的long interspersed nuclear elements(LINE)。其中绝大部分是L1Md A 和L1Md T的5端非编码区序列。这些DNA序列富含GC(Z-prone DNA),本身具备形成左手螺旋的潜力。与Z-RNA类似,CBL0137所诱导形成的Z-DNA也能激活ZBP1依赖的细胞程序性坏死。并且,经过比对分析,作者发现,大部分由ZBP1共沉淀的DNA确实是Z-DNA抗体所结合的序列,这些DNA序列高度重合于L1Md A 和L1Md T的5端非编码区。综上所述,作者得出结论,小分子化合物CBL0137滲入基因组DNA,将LINE-1(L1Md A 和L1Md T)5端非编码区的Z-prone DNA转变成左手螺旋从而在细胞核里激活ZBP1依赖的程序性坏死(图3)




上一篇:质粒DNA对大肠杆菌的遗传转化
下一篇:肿瘤嵌合转录因子驱动肿瘤特异性新基因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