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科研团队构建“华表”中国外显子组数据库助力罕见病精准诊疗



  央广网上海8月30日消息(记者杨静 林馥榆)日前,国际权威学术期刊《遗传学和基因组学杂志》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教授金力团队题为《华表计划:5000名汉族个体的全外显子测序》的研究论文。

  据介绍,该研究对来自中国华北(郑州)、华东(泰州)、华南(南宁)三个代表性汉族群体的5000名个体进行了基因组全外显子测序,初步构建了“华表”中国外显子组数据库(以下简称“‘华表’数据库”)。

  记者从复旦大学了解到,经过近四年的不懈努力,复旦大学团队联合艾吉泰康采用全外显子捕获芯片技术,完成了对5000例中国汉族个体的全外显子捕获和测序,构建起“华表”数据库,完成了“华表计划”第一阶段目标。

  目前,“华表”数据库共包含207万个遗传变异,其中46.4%的遗传变异为该研究首次发现。全球研究人员都可以通过布设在中国生物医学大数据中心(上海)网站下的数据库子站快速检索相关遗传变异的频率信息。

  值得一提的是,为获得高质量遗传变异信息,复旦团队在“华表计划”科研过程中,一方面始终将保证高质量原始测序数据和对测序区域的高深度覆盖放在首要位置,另一方面对得到的遗传变异信息进行多方面验证。华表数据库中的样本均与由复旦大学人类表型组研究院教授石乐明团队原创研发的“中华家系一号”生物标准物质进行了比较验证,结果显示“华表”标准品遗传数据SNP精度达到99%。同时,科研人员还将“华表”样本与同样本另一种技术路线——全基因组芯片数据进行比较,结果显示一致率达到99.8%。而“华表”数据库与gnomAD(东亚人群)中共有遗传位点比较,两者频率高度一致(R2>0.99)。上述结果均证明“华表”数据库变异数据具有高质量和高准确性。

  论文通讯作者之一、复旦大学人类遗传学与人类学系主任王久存教授介绍,包括全外显子组数据库在内的人群数据库对生物医学界开展罕见病具有重大意义。罕见病是指仅在极少数人身上发生、人群患病率小于万分之一的稀罕病症。统计表明,大部分(72%)罕见病是遗传性疾病,许多罕见病在患者生命早期发病,例如地中海贫血、成骨不全症等。

  据介绍,“华表”数据库提供了中国汉族人群的低频位点频率信息,能够帮助研究人员区分罕见致病突变和高频良性变异,从而为进一步精准识别和分析中国人所患罕见病的致病分子机制、遗传机理以及基于此的罕见病精准诊疗方案提供了科学基础。




上一篇:海归博士研发全新预测平台,可实现1分钟精准预
下一篇:科研成果和专利信息显示美国专家是合成冠状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