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科学融入童话,用影像打造启迪无限的科学故



原创 BSC 中国生物物理学会
将科学知识融入艺术讲述,让孩子在屏幕前和实验室小鼠探索生命的奥秘,让成年人跟随镜头感受生命的动人之处:母爱的伟大,人体与运动的关系,对认知情感的深层思考......这一系列科学知识在中国生物物理学会原创科普电影《鼠鼠历险记》中被展现得丰富有趣,让生命科学描绘的故事启迪无限。
走进国家重点实验室,体会生命的神奇
作为一部专业的科普电影,《鼠鼠历险记》由中国生物物理学会和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合作拍摄,电影取景地选在了脑与认知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生物大分子国家重点实验室,将实验动物小鼠带到镜头前,由科学家担任主演,把母性行为学实验、小鼠焦虑症模型、动物运动实验模型和表观遗传调控等科学实验与童话故事串联,展现生命的摇曳多姿。第一幕
母爱是本能吗?
电影的开篇来到了脑与认知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黄龙文研究员和谢韵瑶博士通过小鼠母性行为学实验,向观众展现了动物的自然行为与神经回路的关系。通过电影,观众了解到母鼠在孕育过程后由于体内激素水平发生改变,对鼠宝宝的爱日益增强。黄龙文研究员也提到,研究表明母性行为不一定是与生俱来的,还会通过后天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塑造。第二幕
小鼠也会emo??
通过演示小鼠焦虑症模型,动物的自然行为调控的神经机制被生动地展现在荧幕前。黄龙文研究员告诉我们,理解这一机制能够揭示人和动物感知、行为、情感等的本质,还将促进科学家发现与自然行为失调相关的精神障碍(如焦虑症、抑郁症等)的神经机制和治疗手段。第三幕
小老鼠上跑道!Ready Go!
接下来,镜头聚焦到生物大分子国家重点实验室。陈畅研究员课题组的吕振宇博士为观众展示了小鼠的专用“跑步机”,让两只小鼠进行了一场跑步比赛,通过观看小鼠赛跑,观众可以了解到肌肉与运动的关系,从生物学角度搞懂增肌与减脂的差异。
这一章节里,李国红研究员课题组的于宙亮博士还从表观遗传的角度解释了小鼠兄弟运动能力差异的原因:“这两只小鼠的基因组蕴含着控制它们生长发育和运动功能等等的基因信息,尽管它们的基因组信息可以完全一样,但它们对于这些信息的不同的读取方式也会使得它们产生个体差异。”第四幕
眼睛看到=大脑看懂?
电影中,脑与认知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杨艳研究员课题组的黄捷频博士与鸽子配合完成了眼动与脑认知实验。这个实验告诉我们,人类所感知的外界信息中,80%左右是通过眼睛获得的,眼球运动被认为是研究感觉与运动界面的极好模型,能为科学家们在探索脑疾病的防治、诊断方面提供帮助。
走进电影幕后,认识一支朝气蓬勃的科普团队
《鼠鼠历险记》于5月23日首映当天在北京青年报、B站、知乎、快手、科普中国、科普时报快手号等6大媒体平台进行同步直播,累计播放量达35万。此外,学习强国、《科普时报》等官方媒体对活动进行了持续性图文报道,电影中的可爱的小老鼠、“咕咕咕”的小鸽子和科学家主演们也收获了一众粉丝。
《鼠鼠历险记》的成功上映,离不开幕后团队的奇思妙想和辛苦工作。这个团队就是中国生物物理学会青年科普小分队,由一群在读硕博生组成的科普兴趣小组,大家通力合作,完成了剧本构思、脚本写作、取景拍摄等工作,打造了一场科普童话之旅,充分展现了科学的魅力和科研人的童真,将生命的感动传递给了荧幕前的你我。科普小分队带领观众走进实验室
中国生物物理学会青年科普小分队成立于2020年11月,团队平均年龄28岁,由23位充满朝气和想法的青年科研人组成。团队目前已形成系统的工作机制,每周六都会在中国生物物理学会官方B站进行1-2小时的科普直播,直播选题由大家讨论确定,专家邀请,流程设计和直播拍摄均由队员合作完成。截至目前,青年科普小分队已进行34场科普直播,推出68期原创科普短视频。小分队的科普直播活动已拥有稳定的观众群,网友们每周都会蹲守直播间互动学习。科普小分队直播现场
科学普及始终都是中国生物物理学会的重点工作之一,学会早在1983年就设立了科普工作委员会,在近40年的工作中,科普工作委员会将广大科技工作者团结起来,走出了一条学术团体科普之路:打造科普基地联盟,将科普与党建、学术会议等工作进行深度融合,紧跟时代步伐开辟新媒体科普品牌。未来,中国生物物理学会将继续践行科学普及使命,向大众传播科学知识,向社会传递科学精神,努力为全民科学素质提升贡献学会力量!
致谢:感谢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王强老师用镜头为本次活动留下的精彩影像
中国生物物理学会官方订阅号,为BSC会员及生物物理领域专业人士服务。
投稿及授权请联系:bscoffice@bsc.org.cn。
原标题:《把科学融入童话,用影像打造启迪无限的科学故事 | 记原创科普电影《鼠鼠历险记》》




上一篇:平均年薪超20万,合成生物学人才缺口该如何“补上”?
下一篇:CBIC细胞生物暨生物医药大会将于7月举办,加快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