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東︱陳凱先:國家與人民的需要,就是科學



76歲的陳凱先院士,頭發濃密、白發很少。一次座談會上,這引起許多人的興趣,各種追問,他禮貌而平淡地說“我沒什麼秘訣”,就把話題引回新藥研發和上海科創中心建設。

“很慚愧,我做的工作很少、貢獻不大。很多都是大家一起做的……今年正逢建黨百年,中國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我是親歷者也是受益者,倍感振奮。”作為“百年初心奮斗者”典型接受採訪,他這樣開頭——沒有自矜自許,隻見自謙與不安,講述自己時語調平板、神情嚴肅,仿若旁觀﹔提起國家發展、科研需求,才略見一絲激動。

記者們為他滿滿的日程驚訝,何以同時承擔諸多工作、取得巨大成就?他朴素地說:“也許是我這個人做事比較認真、比較能吃苦吧!”

冷靜理性,是一位優秀科學家的特性﹔以國家需要為先,以人民為中心,為科技報國忘我工作,是一位黨員對初心與使命的堅守。

大江東︱陳凱先:國家與人民的需要,就是科學

“科普”陳凱先:中國藥物研究,一個不能不說的名字

陳凱先是誰?藥物研發界人人熟知、科學圈以外卻鮮為人知。

大江東先抄個“詞條”,為這個名字做點“科普”——

陳凱先,藥物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上海藥物所研究員、博導,上海中醫藥大學終身教授、學術委員會主任﹔《重大新藥創制》國家重大科技專項技術副總師、國家藥典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藥學會監事長,《藥學進展》和《中國新藥與臨床雜志》主編。

他曾任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所長、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黨委書記、上海中醫藥大學校長和上海市中醫藥研究院院長、上海市科協主席、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會長、中國藥學會副理事長,是黨的十四大、十五大代表,上海市第七次黨代會代表,第十一屆和第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

曾獲法國生物物理化學研究所1986年度尼納·舒可倫獎、何梁何利基金科技進步獎、“863”計劃個人突出貢獻獎、國家發明二等獎、上海市自然科學獎和科技進步獎一等獎等科技獎勵﹔是上海市“科技精英”、勞動模范﹔2018年獲全國首屆創新爭先獎。

在2020年11月浦東開發開放30周年慶祝大會上,他作為推動浦東科技自主創新高地建設的代表性人物,向習近平總書記匯報發言。

大江東︱陳凱先:國家與人民的需要,就是科學

圖書館中的陳凱先

奮勇攀登不懼難,“祖國需要,便是我的努力方向”

“陳凱先院士是我敬佩的身邊榜樣。”與其共亊多年的中科院上海藥物所研究員沈競康說,“最敬佩的,是他學習和研究方向一再調整,隻要國家需要,他都會迎難而上,出色完成。”

陳凱先出生於1945年8月,父親為慶祝抗戰勝利取名“凱先”。他從小痴迷物理。“讀小學時新中國剛成立,百廢待興,欣欣向榮。我們想的就是學好功課,建設祖國。”

1962年,17歲的陳凱先以優異成績被復旦大學物理二系錄取,卻意外被分到放射化學專業。有人擔心影響健康而要求轉系,而陳凱先想的是,“我是團員、學生干部,國家需要就去做”。“誤打誤撞”進入化學領域,確定了他一生的努力方向。

陳凱先畢業時趕上“文革”,先在安徽軍墾農場鍛煉,兩年后被分配到湖南中南制藥廠,被派到資水邊上看水泵。日子寂寥無望,他卻想:國家發展總離不開科技,而英語是科技的重要工具。找出一本《化學專業英語文選》,伴著水泵轟鳴聲,他孜孜不倦自學英語。

機會總是青睞有准備的人。他一步步從工人、子弟學校教師,變成湖南醫工所技術員,入了藥學門徑﹔1978年恢復研究生招生,他以優秀成績考入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成為著名藥物學家嵇汝運先生“文革”后第一位研究生。

他的科研之路,注定一轉再轉。嵇先生敏銳注意到,國際上新藥發現正從隨機篩選向理性設計轉變,多學科交叉的計算機輔助藥物設計專業誕生。1978年秋,他將陳凱先派到吉林大學學習量子化學。從上海到長春,生活上的困難自不待言,數學、物理、計算機等專業基礎不夠更讓他心急:“第一節課,老師走進教室一句話沒說,用英文在黑板上出了一道線性代數題測驗。我連題目也看不懂,隻寫了名字就交上去,十分尷尬。”一下課,他就去買了本線性代數,白天上群論新課,晚上自學,迅速追趕。

1985年,陳凱先獲博士學位,當年3月即被公派法國留學,學習用理論方法研究生物大分子。來不及法語培訓便出發,40歲的陳凱先又一次“重起爐灶”:“法國實驗室聚集了各國研究人員,我告訴自己:一定要加倍努力,決不給中國人丟臉。”




上一篇:上海交通大学基础医学院许悦课题组招聘博士后
下一篇:做科普,重要的不是说了多少,而是观众get了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