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悼!药用植物学家徐锦堂逝世,他将解决药材



  2021年5月23日,中国共产党党员、药用植物学家、药用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徐锦堂教授在北京友谊医院逝世,享年92岁。

  

痛悼!药用植物学家徐锦堂逝世,他将解决药材



  我国常用中药材有400余种,千百年来,经过一代代中国人的探索,有半数野生药材实现了人工栽培。在这200多种药材中,有两种药材的人工栽培与徐锦堂密不可分:他改变了黄连的传统栽培方式,让黄连生产走上了可持续发展之路;他发明的天麻栽培技术,使天麻从全国无货供应扭转为市场供需两旺,而且在理论上有重大发现并引领天麻研究走出了误区。

  改变毁林栽连的黄连栽培模式

  徐锦堂,1929年6月12日出生于山西省太原市,原籍山西省五台县。

  1949年,徐锦堂考入山西农业技术学校。他十分珍惜求学机会,刻苦学习,成绩优秀,并于1952年毕业后留校教书。

  两年后,徐锦堂考入山西农学院农学专业,1958年以优异成绩毕业,分配到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到北京报到不久,徐锦堂与另一同志接受了赴四川、湖北、陕西等地调查黄连栽培技术的任务。

  几百年来,各地一直沿袭毁林搭棚栽连的方法。每种一亩黄连,需要10立方米木材,大约要砍伐3亩森林。徐锦堂目睹栽黄连造成的严重生态破坏。恶劣的环境又反过来使黄连生产萎缩,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徐锦堂痛心疾首。回京后,他主动请缨去黄连产区,改变黄连生产局面。

  

痛悼!药用植物学家徐锦堂逝世,他将解决药材


  1959年,徐锦堂在黄水农场黄连棚下观察试验

  1959年春,徐锦堂开始在四川省石柱县黄水坝农场和湖北省利川县福宝山药材场,建立了长期的试验基地。试验基地相距170余里山路,中间隔着3座大山和人迹罕至的原始森林。如果绕道乘车坐船,往返要10来天。为了节省时间,他宁肯翻山越岭,步行往返。开始需要走3天,随后脚程缩短至2天,后来竟朝发夕至。

  当时正值三年自然灾害时期。1959年秋天,福宝山药材场工人每月口粮陡然降至15斤,只好以野菜充饥。徐锦堂的定量未减,但是他每月32斤粮票全交到食堂,与工人一道吃野菜共渡难关。严重的困难,使福宝山药材场900多人中有390多人下了山。而徐锦堂像一只候鸟,依然春来冬去,整整8年。

  “黄连原本野生于森林,让它重返自然、在林中生长行不行呢?”他的这一想法得到了福宝山药材场领导支持。他与场里派来的老周师傅,怀揣饭团,手持砍刀,进了深山老林,在一个叫杀牛湾的地方,选了一片森林做试验田。

  黄连在林下栽活后,有些老药农认为:“林间栽连好是好,但谁敢担保下大雨淋不死黄连?要知道棚栽黄连,棚子高过5尺都要淋死黄连哩!”

  1960年7月18日夜晚,一场暴雨由天而降,一夜雨量达152.4毫米。电闪雷鸣把徐锦堂从梦中惊醒。天刚蒙蒙亮,他不顾坡陡路滑跑到试验地一看:奇迹出现了,黄连依然活着。

  他既兴奋又纳闷,这样大的雨水黄连怎么没死?药农不是说棚高超过5尺,雨水就会淋死黄连吗?这里的树都有一两丈高,黄连怎么没淋死呢?为探究竟,他就冒雨蹲在试验田里仔细观察。

  徐锦堂全身被淋得湿漉漉,冻得上下牙直打架。但是黄连淋不死的秘密,终于被他揭开了:下雨时都伴随不同程度的风,有风树叶就要摆动,雨点经过树叶四处飞溅,雨水是飘洒到黄连和地上的。而固定的棚架,雨水顺树枝集中一点下落,就如同房檐滴水一样,棚子越高,雨水下落的重力加速度就越大,因此棚高超过4尺半就会淋死黄连。

  徐锦堂一口气跑回场里,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大家,又把这一阶段总结出什么样的林子、多大坡度适宜栽连和一些试验数据讲给大家,大伙顿开茅塞,拍腿称好。于是,林下栽连就这样推广开了,工人们高兴地称之为“万年棚”。

  随后的几年间,徐锦堂解决了林下栽连荫蔽度问题,彻底改变了只有毁林才能栽连的传统方式;他研究成功的黄连种子湿沙棚贮与精细育苗技术,彻底解决了黄连种子和秧苗短缺的难题;为了让被毁的荒山重披绿装,他将“只能用生荒地栽连,不能用农田熟地栽连,也不能用牲畜和人粪做基肥”的几百年传统习惯彻底改变;他发明的黄连与贝母套种、黄连与玉米和速生林套种的,可获得药(黄连)、粮、林、畜大丰收;他还试验成功少用或不用木料的简易棚栽连,有五六种栽连方法可供农民选用。目前湖北利川市采用简易棚栽连的面积最大,成为药农最欢迎的生态栽连技术。




上一篇:清华SIGS“海洋生物地球化学”与“全球变化生态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