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范地空导弹营”精神内核解读



传薪火,红色基因铸忠魂

——“模范地空导弹营”精神内核解读之一

本报记者 刘鹏越 张伟 张萌

2022年7月28日,参加完中央军委颁授“八一勋章”和荣誉称号仪式的空军地空导弹兵某营营长文晓亮、教导员袁天姣,在锣鼓喧天的热烈气氛中回到了营区。

在回营的路上,他俩一遍遍回味着前一天从习主席手中接过“模范地空导弹营”荣誉奖旗时的每一个细节。尤其是习主席望向他们时勉励的目光,那是我军统帅对这支英雄基层部队的关怀与厚爱、期许与重托。

当天下午,当营区里的热闹和他们激动的心情渐渐平复,他俩再一次郑重地穿上礼服,带着近年来营党委评选的十大“岳振华式标兵”整齐列队在“英雄树”下。

这里安葬着该营第一任营长、空军战斗英雄岳振华的部分骨灰。当年就是岳振华带领该营官兵多次击落敌机,被国防部授予“英雄营”荣誉称号,并整建制受到毛主席和周总理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亲切接见。

“敬礼!”他们以军人最庄重的方式告慰前辈,当年的“英雄营”已成为今天的“模范地空导弹营”。历史的荣耀与今日的荣光在此交汇,新的征程已在他们的脚下开启。

贯通式抓学习

学出忠诚与信赖

对该营官兵而言,学习党的理论是带来过实实在在战果的。当年该营前辈们“拉着导弹打游击”,转战南北、声东击西,创造世界防空作战史上用地空导弹击落敌机的先河,并先后击落多架敌机,总结形成“近快战法”,就是对毛泽东军事思想中机动灵活、诱敌深入等战略战术的活学活用。

上世纪90年代,该营总结的“两小一带”理论学习方法还曾经被推向全军全国。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该营党委把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强军思想作为建设发展的根基所系、力量所在,始终紧抓不放。

在学习内容上,他们从“老一辈‘英雄营’人为什么行”这一问题切入,层层拓展追问:中国人民解放军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行?最终落脚到“我们今天该怎么干”,始终用问题牵引,引领官兵在党的创新理论中寻找现实问题的答案。

在学习架构上,他们采取“三小一带”:营有理论辅导小组、连有理论学习小组、班排有理论助学小对子,带动全营学习。经常在任务一线,聚焦中美贸易战中的大国博弈、疫情防控中的制度优势等热点问题,组织官兵开展讨论,分层解析科学真理、制度法理、做人道理。在学习方法上,他们运用“要点+背景+辨析+阐释”的方式,围绕一个理论要点,讲清形成发展背景,对接现实问题辨析,跟进搞好答疑解惑,力争将学习层层递进引向深入,融入官兵工作生活的具体实践。

带着问题学,结合实践悟,使该营的学习效果实打实地体现在实践成果里。他们将对党忠诚刻印进官兵的精神血脉,融入行为细节。绘制《红色基因传承谱思维导图》,总结形成《党员行为规范》《“英雄营”官兵100个细节》,并在练兵备战中凝练形成“舍弃个人一切利益、战胜一切艰难险阻、一切为了打击敌人”的“三个一切”新时代战斗精神。始终坚持战斗力标准,瞄准强敌大抓实战化练兵,换装国产新型地空导弹系统以来取得实弹射击发发命中的好成绩,为守卫祖国空防安全作出突出贡献。

贯通,既是时间维度上的一脉相承今昔贯通,也是层级维度上的全员投入上下贯通,更是从认识到实践学以致用的融会贯通。贯通式的学习,让官兵们更加深刻地体悟到党的创新理论的实践伟力,进而进一步加深了对党的核心的忠诚与信赖。正如该营一名战士在《战地日记》中写的:“前辈打美蒋靠的是毛泽东思想,我们靠的是习近平强军思想,不管变局有多大,都能以不变应万变。”

思辨式研战史

研出清醒与底气

在该营荣誉室,悬挂着一张该营《国土防空战斗历程示意图》。上面用密如蛛网的红线标出当年前辈们,五下江南、六进西北,大开大合、机动设伏的行军路线。教导员袁天姣时常驻足于这张挂图前久久凝望。“‘英雄营’的荣耀是前辈们凭着忠诚、血性与智慧,一仗一仗打出来的,我们如何打赢下一场战斗续写荣光?”这是袁天姣对自己的追问,也是该营每一名官兵心中的自我追问。

“今天的我们营≠历史上的‘英雄营’”,这是该营官兵为自己列出的一个不等式。他们以此来提醒自己珍惜荣誉,但绝不能躺在前辈们的功劳簿上故步自封。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份清醒,才让他们更加理性地看待那段辉煌的战史,更加深入地研究那一个个堪称经典的战例。

“一课双讲”是他们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创新的一种学习、研究、讲授战史的方式。他们突出营史上与敌人正面交锋“六战五捷”的6个典型战例,每堂课一个战例,由军事干部和政治干部分别进行讲解。军事干部着重讲解战斗流程还原对抗细节,讲清制胜之理。政治干部着重挖掘战斗背后精神层面的启示思考,讲清打赢之道。他们力求用道与理的双向支撑,军事工作与政治工作的双线解读,把战史研得更深、讲得更透。

深入细致地研究,不仅让前辈们当年“近战歼敌”的作战理念、高度重视敌情研究的敌情观念和压倒一切敌人的血性胆气,更加深入官兵的心中,甚至当年作战中如何更好地伪装自己、如何紧盯对手展开技术对抗等一些具体细节,也让官兵们可知可感、可学可用。

研究胜仗更研究败仗,用历史上的败仗警醒自己。在甘肃兰州上中堡战斗中,由于敌机使用了新安装的电子干扰设备,造成导弹未能击中敌机。这也是该营实战中唯一一次败仗。

在以往的战史陈列中,对这一仗所述不详。但是近年来,随着对战史研究的深入,他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这一仗是该营战史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当年正是因为前辈们对这一败仗的深入检讨,才有了后来的一个个胜仗。

于是在新建荣誉室时,营党委决定把这一仗作为一个重要的版块呈现出来。而且在“一课双讲”系列授课中,更是把这一仗作为第一课,由营长教导员亲自来讲。  

正如营长文晓亮在授课中所言:“作为一名军人,我们要更加重视战斗失败的教训,让失败成为高悬在我们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时刻警醒我们在追求胜利的道路上永不懈怠!”

看得见多远的过去,就能看得见多远的未来。该营官兵对战史的学习也始终带着对现实的思考和对未来的眺望。“站在未来看今朝”,是该营原指导员程泽宇提出的一个观点,在讲解该营首战开创世界防空史上用地空导弹击落敌机先河的战例时,他引导官兵共同思考:我们已经几十年没有打过仗了,倘若今天敌人驾驶最新型飞机再次来犯,我们有没有十足的把握“务歼一切来犯之敌”?我们有没有十足的把握再开创一次历史的先河?

学史为战、以史资战。用思辨的眼光看待战史,让他们能够更多、更实地从前辈们的实战经历中汲取精神力量和胜战智慧。如今,从战史中收获的启示,已变成官兵头脑中的一个个锦囊妙计,在新的作战场景下可以随时调取,为他们打赢下一场战斗增加坚实的底气。

沉浸式悟传统

悟出筋骨与魂魄

“一入‘英雄营’,一生英雄情,走出‘英雄营’,自带英雄魂。”这是该营老兵李哲宏退伍离队那天,发给教导员袁天姣的一条短信。

何为“英雄魂”?有形又无形,有形的是“对党忠诚、常备不懈,勇于创新、精益求精,敢打必胜、无私奉献”这24个字,这是该营经过战火淬炼的光荣传统。无形的是该营的精神气质,它就像一双看不见的手,无时无刻不在打磨塑造着身处该营的每个人。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主席强调要发掘好、运用好红色资源,丰富“红色基因代代传”工程内涵,确保官兵永远听党话、跟党走。近十年来,该营党委班子换了一茬又一茬,但用优良传统建连育人这一条始终未曾改变。

全员参与挖掘营史。他们在广泛征集该营历史文物、深入挖掘史料的基础上,在全营开展“宣讲骨干讲文物秘密,全体官兵讲红色故事”等活动,每个官兵都能讲述一段光荣传统故事。

全时沉浸营造氛围。他们把营区的每一条路都用当年打胜仗的地名命名。每年在组建日、历次击落敌机的日子、受到毛主席接见纪念日等重要时间节点,都要组织在“英雄树”下向老营长报告、英雄战旗传递等仪式教育。外出执行任务时间较长,就会带上一个简易便携的荣誉室,让官兵随时随地受熏陶。

让老兵成为行走的传统示范。他们非常注重发挥身边典型、尤其是优秀老兵的示范作用。近年来,该营先后涌现出蒋大力、宋县宾、段富琪等一批优秀老兵典型。在该营采访,不少连队主官、甚至是营长教导员都提到过,上任之初被老兵教育点拨,从老兵身上感悟该营优良传统的经历。

优良传统的熏陶浸染,对于官兵个人而言是行为举止、精神品质的塑造,对于团队而言就是对这支部队在战火中铸就的钢筋铁骨的延续强化。如今,官兵们手中的武器变了,生活的环境变了,但这支部队的魂没变。

那年9月,该营官兵刚刚在上级组织的演习中出色完成任务,突破并验证了兵器性能极限。返回营区休整不足3天,就又接到了整建制外出执行重大任务的命令。仅十余个小时之后,他们就在异地完成战斗准备。该营所在旅政委陈明华说:“打了胜仗回营休整,一声令下说走就走,这一过程像极了老前辈们当年拉着导弹打游击时的样子!”

传统贯通今昔,实践通往未来。当官兵们从新闻里看到,营长教导员从习主席手中接过“模范地空导弹营”荣誉奖旗的那一刻,他们知道自己已经创造了属于他们的历史。那一刻,他们瞄向未来战场的目光更加坚定。

箭在弦,永远瞄准下一场战斗

——“模范地空导弹营”精神内核解读之二

本报记者 刘鹏越 张伟 特约记者 高思峰

“××遭遇,应答信号消失。”这句口令报出,基本可以确定,导弹命中了目标。

指控舱内,凝固的气氛明显缓和下来,但战勤人员们还是安静地坐在各自席位上。去年某重大任务期间的这一幕,给在场的一位工业部门专家留下深刻印象。后来他问教导员袁天姣:“你们营的兵,打中了怎么不庆祝?”袁天姣笑了:“过几天还有实弹任务,仗没打完,还没到庆祝的时候。”

1959年10月7日,该营击落美制高空侦察机RB-57D,开创了世界防空史上用地空导弹击落敌机的先例。首战告捷,举国欢腾,官兵无比兴奋。此时,营党委作出“打了胜仗找缺点,一切从零开始”的决定,为后续一仗接一仗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这支部队树起一种永不满足、永不止步的进取精神。

下一场战斗,是“模范地空导弹营”不变的靶标。

抓准备研到细节

确保一声令下说走就走

“紧盯科技之变、战争之变、对手之变……”

该营指挥所楼外墙上,朝向兵器阵地那一侧,书写着习主席向全军发布的2022年开训动员令。每天上下阵地,一连排长艾明正都会下意识地望过去,习惯性地默念。

去年毕业的他,尚未参加过大项任务,对战斗生活充满渴望。反复思考训令中的这句话,让这名少尉加深了对“准备”二字的理解:“必须搞清明天的战争是什么样,否则就成了刻舟求剑。”

能否打赢下一场战斗,首先取决于头脑中的准备。搞清“和谁打、在哪打、怎么打”这些根本问题,是战斗准备的第一步。

信息化条件下的防空作战,样式和对手都发生了深刻改变,地导部队在转型升级中面临诸多考验。从“全营一杆枪”到“全域一张网”,逼着部队主动改革训练模式、转变训练理念,紧盯体系制胜不断创新,训练难度强度成倍增加。

近年来,该营深入开展学研战活动,密切关注最新军事动向,深入研究现代战争特点规律,15项研究成果在军内刊发、7项获战区空军以上奖项。他们紧盯制衡强敌深挖潜能,研练总结抗击各类复杂目标战法十余套;聚焦体系制胜,挖掘某装备指挥控制功能,自主开展火力单元组网针对性强训;研发空情模拟想定软件,为训练提供更为逼真和完善的作战想定……“准备”二字,正具象成一个个细节,融入战训实践。

时刻准备去战斗、时刻准备打胜仗,是团队的光荣传统,也是官兵的坚定决心。“我军战史上,空军地空导弹部队失利的战斗中,有一多半都是操作失误或临战故障所致。日常训练不到位、兵器维护不细致,就要打败仗!”荣誉室里,讲解员指着墙上的展板介绍。作为战备教育的重要素材,这段话全营人人熟知。

为战而生、因战而荣、向战而行,无论人员、装备、阵地怎样变化,该营官兵一直坚持边打边学、边备战边研究的练兵习惯,也形成了平战一体、人装结合、精益求精的胜战基因。

阵地上,战储物资区分作战模块精准定位,战备物资和工具器材以车代库进行存放,为高效机动前出节省时间。宿舍里,战士们柜中摆放着打包好的背囊和战斗装具,军用水壶的水每天更换,以备随时拉动。

常备不懈,一声令下就出发。战车的辙印留在祖国山川,也刻在官兵心底,沉淀出底气,也激荡起豪情。“要像当年机动作战那样,打起背包就出发,时刻准备打胜仗!”战士们的话语坦荡真挚,掷地有声。

谋创新敢想敢干

在技术对抗中更胜一筹

1978年,党中央召开全国科学大会。在这场被称为“科学的春天”的大会上,“近快战法”荣获一等奖。一项由基层官兵创新的战法,获得国家级的奖励,为该营带来荣誉,更带来丰厚的精神财富。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也是核心战斗力。纵观我空军地空导弹部队历次战斗胜利,尤其是5次击落U-2的战斗,除了压倒一切敌人的血性胆气,还有一个共同的规律,就是在技术对抗中更胜一筹,走在了敌人的前面。

打赢下一场战斗的关键,也在于此。

“持之以恒钻技术、谋创新,是部队战斗力成长的关键。”营长文晓亮介绍,换装国产新型防空武器系统以来,他们围绕武器系统研究、原理教授、战术战法革新、仿真软件设计和边界性难题等自设10余个研究课题展开攻关。这些努力有效支撑了战斗力成长,部队接装后半个月形成战斗力,在检验性实弹射击中打出武器系统低空最远纪录,此后连年执行重大任务,难度持续大幅提升,实弹射击发发命中。

当年的“近快战法”突破教令,改变射击程序,把原来开天线到发射导弹的8分钟缩短为8秒钟。其中蕴含的科学思维和创新品质,以及敢想敢干的泼辣作风,至今被官兵作为“法宝”沿用。

研究“无声化”指挥就是典型一例。现代战争节奏快、变化多、复杂性强,对作战指挥效率提出更高要求。某任务期间,该营官兵针对作战需求,尝试改变一令一回的指挥方式,在充分预想预测的基础上,将各种预案做实,实战中由各席位按预案自行操作,只在出现特殊情况时指挥员才下达口令,确保流程顺畅。演练中,舱内一片安静,战勤人员高效协同,营长全程仅下达1次口令。高效的指挥,对出色完成任务起到关键作用。

真正的战争远比演习和日常训练复杂。面对未知能不能应变,面对强敌有没有胜算?一次又一次逼近实战的演习中,该营官兵用实际行动作答:只有瞄准未来战场,敢于创新求变,才能确保部队在关键时刻拉得出、上得去、打得赢。

战绩源于创新,创新永无止境。近年来,该营实战化训练小发明小创造多达50余项,先后研发无线组网、指挥辅助决策等软件,都极大提高了训练管理效益。

天线收发技师、二级军士长宋县宾是营里的老骨干,换装后带头改进装备水冷机柜的排水装置和高压电源机柜内部的测量工具。他把自己的这些创新经验,以及对装备维护使用的思考,整理成工作经验集,并起名为《一本正经》,作为带教新员的“补充教材”。  

“新同志第一次看到这个名字都笑,我就告诉他们,研究技术这个事比天还大,你只能笑这么一回,以后都得‘一本正经’!”宋县宾说。

练本领追求极致

以深训精训促人装合一

胜利,不仅源于对胜利的渴望,更源于对胜利脚踏实地的追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空军部队深入贯彻习近平强军思想,牢固树立战斗力这个唯一的根本的标准,实战实训、联战联训力度越来越大,频次越来越高。该营官兵像前辈一样近乎忘我地勤奋学习、废寝忘食地钻研技术,努力把本领练到极致,用任务拿第一、演习创佳绩的过硬表现,为打赢下一场战斗做足准备。

人与武器最佳结合,是打赢未来战争的关键支撑。面对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的新型防空武器系统和作战指挥网络,营党委持续聚焦战斗力提升狠抓技术储备。他们推行“新员入营先学3个月主战专业”培养模式,通过岗前强化训练,引领新员加速成长。

官兵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勤奋学习刻苦训练,尽快摸透兵器性能。几年前换装,作为全营最老的兵,天线收发技师蒋大力每天铆在装备上对照面板学习,在短短一个月内记下1000多个知识要点。

挖掘装备潜能,训练水平是基础。地导部队的作战特点,决定了时机差之毫厘,战果谬以千里。为了提高操作水平,官兵立足岗位研究训法,以深训精训促进整体强能——

“番茄训练”,源自时下流行的“番茄工作法”,旨在提高单位时间内的训练效益。官兵把各种场景细化为训练内容,制成任务卡片,两人一组进行训练,在单位时间内一人随机抽题,不间断下口令,一人依令快速操作,如此不断重复,最终把动作练成本能反应、练出肌肉记忆。“施压训练”通过制造极限条件、加强身心负荷,训练战勤人员的操作稳定性。

“当年,我们营之所以能打胜仗,不仅仅因为有岳振华,更是因为有许多像岳营长一样在本职岗位上谋战务战的尖兵。”袁天姣介绍,全营每年都会评选十大“岳振华式标兵”,常态化组织“创破纪录”“五小”等群众性练兵比武活动,先后有21项训练课目突破兵种专业纪录。

装备潜能深度挖掘,人的主观能动性高度发挥,让他们不断逼近“人装合一”的境界。中士徐东是全营第一个“按发射键”的军士。某项任务紧要关头,营长临机决策改变发射方式。短短2秒,徐东手指翻飞,完成了战友们口中的“极限操作”,成功把导弹发射出去,击中目标。他告诉记者,完成“极限操作”与前期大量的“番茄训练”“施压训练”密不可分。

“方法是一方面,想要练好本领,离不开顽强毅力和过硬作风。”徐东深有感触地回忆,训练中遇到不少瓶颈,前辈们“革命加拼命”和“蚂蚁啃骨头”的精神,带给自己强大动力,这也是该营训练尖子们的普遍感受。

的确,打赢下一场战斗,既需要出色本领,也离不开过硬的战斗作风。

锻铁骨,千锤百炼铸过硬作风

——“模范地空导弹营”精神内核解读之三

本报记者 刘鹏越 张伟 张萌

“你说咱们营最大的优势是什么?”上任3年,教导员袁天姣问过不少人。

有的同志讲历史,也有的列数字,而更多的人归结到精神和作风的层面。

战争不仅是物质的较量,更是精神的比拼。铮铮铁骨,让这支部队经受了战争的考验,打出赫赫威名。岁月中的千锤百炼,让他们历经时代变迁,始终保持着过硬作风。

10年前,营党委发动官兵,群策群力归纳《“英雄营”官兵100个细节》,10年来,他们结合时代发展和任务变化,几次进行调整完善,并结合练兵备战实际,着手归纳《战时“英雄营”官兵100个细节》,力求用有形的细节强化无形的作风,勾勒出这支部队的精气神。

授称“模范地空导弹营”,为该营作风建设注入新的内涵,也立起了新的标高。

敢挑担子善攻坚

敢打必胜,开拓进取

勇敢,是军人的基本素质。职业的特殊性,对军人的勇敢赋予了更高的标准和更丰富的内涵。

守着荣誉过日子,荣誉往往会成为负累。敢于直面新挑战、寻求新突破,才能不断续写荣光。对于这一点,该营官兵有着清醒的认识。“困难当前我先上”,是他们一以贯之的自觉行动。“急难险重任务交给他们最放心”,是旅党委一班人长期以来的共识。

参加演习演练,该营总是立足实战背景、瞄准验证兵器性能极限提报课题,专拣“硬骨头”啃。日常部队建设,营党委积极主动认领任务,立足自身力量攻关,体现出超强的执行力落实力。这种作风一脉相承,领受任务,各连、排、班也从来都是抢着上,落实责任特别坚决。能够为团队建设发展作出贡献,每名官兵都不遗余力。

换装以来,实弹射击发发命中,不仅打出他们过硬的训练水平,也打出了与老一辈官兵一脉相承的敢打必胜作风。“敢打”是敢于挑担子、不怕“砸招牌”,“必胜”是善于攻山头、次次有突破。

“任务越难越兴奋!”官兵在战训实践中深刻认识到,每多打一枚实弹、多接受一回考验,对装备、对战法的理解就会更深一层、更高一筹。正因为有着敢于攻坚的魄力,他们才始终保持了开拓进取的态势。

一次任务,因缺乏相关经验,该营最初担负“打配合”的角色。进驻后的训练过程中,他们出现过协同不密切、反应不及时等情况。面对困难,全营上下憋足一股劲,立志要做到最好。他们夜以继日刻苦研练,逐渐进入状态,表现越来越出色,从“配合”打成了“主力”,取得前所未有的突破。

根据作战需要,重大任务期间,时任排长的程晟被派往上级指挥机构担任方向参谋。此前他虽有一定业务基础,但从未接触过某型自动化指挥设备,此番上阵,几乎是临阵磨枪。“行不行啊?”兄弟部队指挥员对此有点没底,反复叮嘱他,“不懂就问!”

那段日子,程晟咬牙攻关,每天在舱里训练十几个小时,快速成为这个领域的行家里手,并在部队出色完成任务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训练刻苦,进步神速,很有培养前途!”任务结束,程晟归队,兄弟部队指挥员竖起了大拇指。

能从苦里嚼出甜

以苦为荣,以苦为乐

“以阵地为家,以艰苦为荣。”

1959年首战时,官兵在阵地的入口处用小石子砌了这十个大字。国土防空机动作战中,该营发扬我军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历经酷暑严寒、冒着风沙雨雪,战胜无数艰难险阻。以苦为荣、以苦为乐,成为官兵历久弥新的精神本色、奋斗底色。

作为“车轮上的部队”,战天斗地、风餐露宿是再平常不过的事。在该营,谈到吃苦的经历,大家经常讲得兴致盎然。

提到程晟,战友们最喜欢讲两件事,一是前文提到的精彩表现,另一个是“全营最白的人”。“最白”,是因为任务期间部队频繁机动,官兵个个晒得黝黑,唯有他日夜扎在舱里苦练,少有接触阳光的机会,于是成了全营最白的人。一黑一白,都是吃苦的见证,因反差强烈而非常有趣,大家每次提及都哈哈大笑。

一次任务,部队进驻当夜突降暴雨,官兵冒雨蹚水保护装备、转移物资,忙了一整夜,笑言“渡过难关”。还有一次,驻训地风沙极大,钻入帐篷直灌口鼻。官兵只好戴着口罩面罩和衣而卧,个个浑身沙土难以辨认,事后笑称“扮相神秘”。

这些快乐和豪迈,是苦中嚼出的甜。比之更甜的,是收获与成长。

作为兵种部队代表,该营历史上多次参加阅兵。现役官兵中,受阅次数最多的是一级军士长蒋大力,共5次,还有不少同志也多次受阅。参加阅兵训练,身心要经受极大的考验。然而大家普遍觉得,每一次历练都获益良多,感受到荣光,也加速了成长:“训练苦,但这种苦特别有价值,是对精神和意志的淬炼。”

两次参加阅兵的中士徐东,练就了坚韧不拔、处变不惊的心理素质,为后来脱颖而出担任主战号手,在重大任务中“一战成名”打下基础。

吃苦中得来最甜的滋味,是作出了贡献、实现了价值。

某任务期间,该营所在旅副旅长张涛在大漠深处的宿营区见到了该营归建的一支雷达机动分队。几名官兵人人蓬头垢面,作训服硬得可以直接立在地上。“怎么搞成这样?”张涛有些心疼,虽明知原因,还是忍不住问出口。

这次机动,分队走了5天。白天热的时候,车里像蒸桑拿。晚上冷的时候,钻进睡袋还要加盖被子。吃的是单兵自热食品和面包饼干,水只够饮用。类似机动,任务期间这个分队搞了十几次,拉着新列装的雷达在无人区里四处摆兵布阵搞演练。

采访时张涛感慨地回忆,这些年轻的官兵没叫过一句苦,一见面就兴高采烈地确认战果。他们热烈地讨论对新雷达的研究情况,脸上脏得吓人,但眸子亮晶晶的,全是完成任务的喜悦。张涛说,那一刻自己突然想起了荣誉室里那些老照片,当年的前辈们,脸上就是这种灿烂而真挚的笑容。

能从苦里嚼出甜,种种回甘,召唤一茬茬官兵勇敢去战斗。排长艾明正尚未执行过大项任务,对此充满期待。记者问他:“别人讲的任务经历中,最打动你的是什么?”他脱口而出:“以阵地为家,以艰苦为荣!”随即又补充道:“更以胜利为荣!”

肯下实劲树标杆

盯着第一,走在前列

一支历史厚重、战功显赫的部队,必定受到高度关注,成为被追赶超越的目标。关注和比较本身就是压力。

压力长期存在,如何持续转化为动力?一直被追赶,如何保持领先……这些,是记者采访期间始终思考的问题。

我们不妨从一些普通战士的故事中寻找答案。

“这个营的兵特别要强!”旅汽车连指导员于远航提到一个细节:各营车辆到机关,都要停到汽车连车场,接受技术状态检查。哪怕被指出很小的问题,该营的驾驶员们都会特别羞愧,感觉给单位抹了黑,同样的问题绝不会再出现第二次。

指挥营上士李佳星有着类似的感受。有一年,他负责培训全旅新训班长。参训人员每天背教学法,当晚接受检查。来自该营的两名战士特别认真,有一天背得不熟,李佳星说次日再考,没想到刚睡下又被他俩叫醒了。

“班长,我们背好了,现在考吧!”“……太晚了,要不明天?”“班长,考考吧,不差这5分钟。”李佳星被逗乐了,也被感动了。考核通过,两个人又回了学习室,李佳星头枕双手回味了好久。

2018年,“最美退役军人”、该营老兵吴洪甫的故事感动了国人。该营历史上3次击落U-2,吴洪甫参加了2次,荣立大功1次、一等功1次。1965年退役前,岳振华营长交代,回家后不能泄露国家军事机密。回乡务农的他牢牢记住这句话,隐姓埋名数十年,不管日子多苦,始终守口如瓶。岁月漫漫,这名老兵用自己的方式延续战斗,竭力维护团队荣誉,保守秘密。

把每个细节做到不留遗憾,在每个平凡处创造精彩和感动,像爱惜生命一样爱护荣誉,像呼吸般自然地严守纪律……这,就是该营的底蕴,是一代代官兵在荣誉激励之下,对高标准、严要求的执着坚守!

“打仗一定要赢,比武要第一名,军官要一专多能,战士要成为精兵”“站出来是标杆、走出去是品牌、干起来是一流、杀起来是主角”,这些口号该营人人耳熟能详,内化为本能。记者感到,该营一次次取得胜利、创造辉煌,靠的就是围绕提高部队战斗力,始终盯着第一、走在前列的工作标准。

那一年,部队外出执行驻训任务。出发前听说,前一家驻训部队,在上级指挥机构的考核中取得了很高的分数。听说他们要去,各方都很关注。如何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该营秉持“为长远计”的标准,狠下功夫抓好每个细节。任务结束,他们不仅高质量完成所有战训内容,取得当时历史最高分,同时还交出了一个焕然一新的营区,为后续兄弟部队进驻创造了良好条件。

怀着英雄情怀接续奋斗,秉持模范标准锐意进取。该营官兵下实劲树起标杆,持续发挥着引领激励、辐射带动作用。该营所在旅副政委徐立敏介绍,近年来旅党委以该营为标杆,研究制定标准体系开展争创“×营式的地空导弹营”活动,有力地牵引着部队建设发展。

营长文晓亮至今还清晰地记得,2009年4月,他刚到部队报到时,就在与该营一墙之隔的教导队参加新干部集训。紧张的训练之余,他常和战友们一起趴在墙头上往该营这边看。眺望中既有神往,更有好奇:鼎鼎大名的“英雄营”到底有啥不一样?

“‘英雄营’到底有啥不一样?”这是官兵对前辈虔诚的请教,也是他们对自己的深沉考问。而今,授称“模范地空导弹营”后,“我们该树起怎样的好样子?”又已成为该营官兵心中对自己的共同追问。

从“英雄营”到“模范地空导弹营”,思考仍在继续。如何进一步弘扬优良传统,争做新时代英雄传人?让我们与该营官兵一起,在对历史的探寻中寻找答案,更在新时代的强军实践中用行动作答。




上一篇:20年保证续保长期医疗险添爆款 长相安三大优势领衔 专业线上经营破局健康险高质量发展困境
下一篇:贝瑞基因(000710)周评:本周涨8.93%,主力资金合计净流入4128.74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