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成生物赛道元年之后:殊途同归的路线和焦虑



就像2020年的自动驾驶与2016年的人工智能,合成生物去年迎来了自己的元年。这个在国内被冷落许久的赛道越过暖春,直接抵达了盛夏。

据CB Insights预计,2020-2025年,全球合成生物市场规模将保持22.5%的高年均复合增速,至2025年突破200亿美元。

合成生物是上世纪便提出的概念,在诸多定义中,最简单来描述,合成生物就是高度精准化的生物设计。生物体设计的超高通量筛选平台、酶法DNA合成和新型基因编辑平台等新技术的开发促进了合成生物的创新,2018年,合成生物学在设计构建测试学习循环中每个环节都做足了技术积累,这一代表高效、清洁、低成本的新兴技术也迎来了首次融资额高点。根据Crunchbase的数据,2018年合成生物领域融资总额高达38亿美元。

随着技术的持续精进和科学界重视程度走高,合成生物领域在2021年迎来了自己的第二次拐点。根据SynbioBeta数据,去年是有史以来合成生物学初创公司总体投资趋势最好的一年,总共获得投资近180亿美元,几乎是自2009年该领域出现以来几年的融资总额。

2021年4月,Zymergen在纳斯达克上市,这家软银押注的明星独角兽成功开发出可用于折叠屏手机的高质量光学薄膜——业内保守估计,其潜在产品的总市场机会为1.2万亿美元,它的上市成为了合成生物界里程碑事件。5个月后,合成生物平台型巨头GinkgoBioworks登陆纽交所,是为史上最大的SPAC并购交易之一。

北美市场带动下,沉寂已久的国内合成生物领域急速升温。两家龙头公司凯赛生物与华恒生物成功登陆科创板,市盈率都在70倍左右,远超传统化工行业。伴随着碳中和推动绿色生物制造风口,资本市场的收割动力被迅速激发。亿欧数据显示,从2021年到20223月,国内16家企业完成融资,融资总额超25亿元。其中,2021年参与融资的企业有8家,而2022年前3个月,就已经与2021年一年持平。

热情已不足以形容国内风投圈对合成生物的态度,华创资本投资人张志超提到,从去年到现在,各家VC投资人都是不能不看,不敢不看

医疗健康、化工、食品、农业和消费品是合成生物学最重要的下游市场,目前每个细分都保持着高速增长,从市场投资类别来看,国内资本的注入也集中在这些领域。

华兴资本副总裁郝洋告诉界面新闻,在选品阶段展现出商业化深度思考的合成生物初创会受VC欢迎,但此后他们需进一步确立盈利模型,回答自己的客户是谁。

本文所讨论的合成生物是集中在产业应用中的合成生物学狭义概念,公司是指处于下游,通过对微生物遗传物质的改变来进行特定物质的合成或生产的应用研究型企业,其上游是基因测序、DNA合成以及工业酶制备企业,中游是通过计算机工程指导合成环节的公司。

路线之争的本质

据中信证券研报,截至目前,国外从事合成生物学领域的公司已多达500家,国内公司接近数十家。

平台型和产品型公司是领域龙头趟出的两种成熟商业模式。

平台型模式旨在提供生物体设计与软件开发等平台化的集成系统,代表性公司包括美国合成生物鼻祖Amyris、合成生物超级独角兽Ginkgo Bioworks;产品型公司代表则包括从事柔性显示屏材料生产的明星公司Zymergen,国内已上市的华恒生物、凯赛生物、三元生物、金丹科技、益生菌产业第一股科拓生物等细分领域龙头。




上一篇:Nature子刊:CRISPR基因编辑让番茄变成维生素D工厂
下一篇:郭定官:2年内美加华智能产品销售比例提升至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