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宋解韵丨千帆竞渡 港通天下 看宋人如何把生意



在地图上观察,“东南门户,南北要冲”的宁波,兼得江河湖海之利。

行走在宁波三江口,姚江、奉化江合成甬江奔流向东,这里是“河海联运”的黄金枢纽。两宋时期,得益于这一时期开放的对外政策,这里更是“帆锚如林”“海外杂国贾舶交至”。

宋韵之韵,离不开放眼天下的海外贸易。凭借高超的造船技术、先进的航海设备、完备的贸易制度等,大宋将无数载满商货的船只,从中国的港湾开往茫茫大洋,进入东亚、东南亚,航至阿拉伯半岛,甚至到达非洲东海岸。贸易的繁荣景象,至今让人有无尽想象。  

初冬时节,我们行走于三江口岸、中国港口博物馆、月湖湖畔,在来远亭边、天封塔下、高丽使馆内,寻访历史痕迹,感受宋代“涨海声中万国商”的繁盛,翻开这部历经千年的航海史诗。

寻宋解韵丨千帆竞渡 港通天下 看宋人如何把生意

三江口。拍友 忻之承 摄

贾舶交至 港达三江

在宁波,流传着这么一句老话:“走遍天下,不如宁波江厦。”位于三江交汇之地的江厦一带,自宋代起就是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江厦也因航运的繁荣而繁华,并因此名闻“天下”。

如果说,航运是宁波的历史“大戏”,那么“舞台”就在江厦。寻访的第一站,我们便选择了现坐落于海曙区的江厦公园。

这里的每一块基石、每一滴江水,仿佛都记录着当年的盛景。

这是一块临江的长条状绿化休闲区,公园对面是一片繁华的商业经济区,另一侧则紧邻奔流的奉化江。走在公园内的沿江步道上,远处一艘轮船正缓缓驶来,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副院长林国聪微微眯起双眼,描述起从前这里的恢弘景象——

港埠上,商人、旅客、船夫、车夫、挑夫熙熙攘攘,所有人都围着望不尽的千帆繁忙。船舱中,有的垒满越窑青瓷,有的堆满浙茶、徽茶等来自全国各地的茶叶,有的则负责运送中医、技术、农耕等各式书籍……这些都从烟波浩渺的三江口启航。

海上贸易的发达,带来了相关管理机构的创设。北宋开宝四年(971年),宋朝政府在广州设立市舶司,负责管理对外贸易、人员出入和征收市舶税等,职能相当于现在的海关。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设立海外贸易的专门机构。此后,又陆续在杭州、明州(今宁波)、泉州等地设立市舶司。

“明州市舶司最初设在当时的定海县(今宁波镇海区),不久又移到了三江口的州城之内,就是如今的江厦公园西侧。南宋时期,这里还被朝廷钦定为全国三大对外贸易港之一。那时,宁波因三江口令许多城市望其项背。” 林国聪说。

不仅如此,明州还针对市舶贸易设立了相对完善的配套机设施,包括专门设置了用于海外贸易货物进出的市舶务门,以及明州市舶司官员用于监督验收海商搬卸货物和签发出入口凭证的来远亭。

跟随林国聪的脚步,我们在江厦公园内见到了高约7米的来远亭遗址,亭子三面由水池包围,以青石平桥连接,一丛翠竹前,我们隐约看到了一段璀璨往事。

在宋代,一切外来船舶经明州港入境,首先看到便是明州港的航标天封塔。这座高50多米的灯塔始建于唐代,重建于南宋,至今仍矗立在宁波的天一商圈。等待船只靠岸后,还必须先在来远亭经检核办理有关手续,方可入市舶务门,并经市舶司的申报和查验,才能将货物等运至市舶库贮藏。

宋代民间商人若经营海外贸易,也必须获得市舶司颁发的公凭,才能将商品销往他处,否则即为违法。

在日本史料《朝野群载》中,我们发现了其中摘录的北宋崇宁四年(1105年)的一张公凭。公凭由当时的明州市舶务出具,船主为泉州商人李充,贸易的目的地是日本。这份长242厘米的公凭,有大段文字提醒李充应当遵守的法规,并记载了他运往日本销售的商品。

而中国第一部,也是世界第一部对外贸易法规《市舶法》,同样也在宋朝诞生。

林国聪不由感叹:“机构的设立、政策的制定,让宋代的海上贸易迅速发展,开放的姿态日益彰显。”

今天,三江口上虽已鲜有船只来往,但向海而行的气魄还在继续。数十公里之外的宁波舟山港正在续写新篇章。在那里,超级巨轮上面整齐码放着一排排集装箱,红色的装卸船机仿佛是张开的双臂,拥抱世界。

文明互鉴 商通四海

江厦公园的西北方,沿着余姚江一路走,宋代明州城在距离如今天一广场不远处,设立了一道门,并在附近建造了舰船间,即造船厂。




上一篇:中国农业大学新闻网 学校要闻 我校玉米功能基因
下一篇:CRISPR基因编辑会普遍增强具有癌变潜力的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