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奖者马瑜婷:十年磨一剑,



  交汇点讯 5月3日,第26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评选揭晓,49人获“中国青年五四奖章”,中国医学科学院苏州系统医学研究所研究员、免疫平台主任马瑜婷名列其中。

  每天将近12个小时在实验室忙碌,带领团队开拓创新方向,细致指导每位学生……在同事们中间,马瑜婷的勤奋是出了名的。虽然疫情对团队工作产生一些影响,但眼下既是研究生毕业季也是基金评审季,好几个项目到了最关键阶段,实验不能停摆,论文专利要加快整理撰写,她还积极参加防疫志愿者工作。“下了班后事情也挺多的,必须尽量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马瑜婷说。

  语速飞快、思维敏捷,从电话中也可以感受马瑜婷的“学霸”属性。1984年出生的她,6年前就已经是北京协和医学院的博士生导师,始终期待着和学生们一起学习、成长。

  2008年,马瑜婷赴法国巴黎第十一大学攻读免疫学博士学位。当时学界普遍认为,化疗、放疗主要是通过对癌细胞的直接杀伤来控制肿瘤,很少有人相信免疫系统发挥了关键作用。尽管肿瘤免疫方向并非热门,但马瑜婷执着探索,一周工作80多个小时,拼命阅读文献、密集安排实验,最终用扎实的数据找到了研究的突破口,发表了一系列高水平论文,并申请国际专利。

  最令马瑜婷感到自豪的是,自己的多项工作证实了放化疗对肿瘤免疫微环境的重塑作用,力证两位导师提出的“免疫原性细胞死亡”概念,得到了国际同行的认可。由于工作出色,她得到导师特别推荐,提前获得免疫学博士学位,还获得“欧洲肿瘤免疫学院博士生奖”。

  “导师主持的工作已是学界一个高峰,但我的规划不是跟随导师步伐做一名追随者。”2015年,马瑜婷回国后加入苏州系统医学研究所,开启全新研究方向,聚焦神经内分泌系统与免疫系统的交互作用,系统性研究“精神应激”调控抗肿瘤免疫机制。

  这个研究思路,源于马瑜婷一次“死里逃生”的经历。2010年在法读博期间,她在一次紧急的动物实验中接到导师电话,通知她主持一项重要的报告会,“原先我对实验小鼠就有点过敏,戴上口罩防护操作才好些。那天时间特别紧张,再加上报告会的压力,我突发喉头水肿、全身红疹,最后过敏性休克。”所幸身上的防护设备自动报警,她迅速被送到医院急救。

  清醒过来后,她忍不住琢磨:“原本很轻微的过敏症状,在紧张情绪下就变得很强甚至致命,那么应激是否能调控肿瘤免疫呢?”马瑜婷马上将自己的设想告诉导师,但导师的兴趣并不在此,她当时想,以后自己成立实验室,最先就做这个方向。

  马瑜婷一直思考,回国后可以做些什么。“公派出国打开了我的研究视野,机会是国家给的,有了真才实学,当然要回国干事业。”而有机会筹建自己的实验室、获得国家项目的资助,让她实现梦想有了更广阔的平台。

  7年前入职苏州系统医学研究所时,马瑜婷是该所第一批员工。“一开始,经常得拎着冰盒到处租用设备做实验。”她坦言,这些年的研究中,每个阶段都有难关,面对科研KPI压力,确定关键问题,选择新颖角度,坚持努力付出,根据实验中的蛛丝马迹及时总结和调整,最终找到重要突破口。

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奖者马瑜婷:十年磨一剑,

  在应激与肿瘤免疫领域,马瑜婷已发表高水平论文50余篇,总他引次数超过6900次。“大家普遍认为,焦虑抑郁就容易得肿瘤,临床调查中肿瘤患者焦虑抑郁的比例比正常人高。我们的工作重点是解析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在肿瘤发生、进展、治疗过程中的对话机制,找到肿瘤免疫治疗的新靶点,助力原研药物和伴随诊断试剂的开发。”马瑜婷说。

  近10年来,免疫疗法已成为肿瘤治疗领域的一个重要方向,一系列突破性的成果相继出现。“以CAR-T和PD-1为代表的免疫疗法,主要是基于国外学者发现的靶点。”马瑜婷说,“如今中国免疫学家们已经取得许多非常重要的研究成果,而拥有很好的硬件设施和学术交流环境,更加激励我们年青人奋发努力、砥砺前行。”

  未来5年,马瑜婷的研究还将聚焦神经系统和免疫的互动对话,除了肿瘤免疫,感染也将是其研究方向之一,利用争取到的科研项目经费做有意义的工作,努力占领国际科研前沿高地,“我们希望自己的工作不仅仅是一篇篇论文、一个个靶点、一项项专利,而是最终能产生创新药物,为守护人民健康作出更大贡献。”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杨频萍




上一篇:符合临床要求的实验室的管理与分析方法的研究
下一篇:全球最大高性能膜材项目在泉州开建,规划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