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术期刊到诺贝尔奖,对女科学家的歧视有多



       上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PLOS ONE被曝出负面消息,其中一位审稿人以作者是两名女性为由而毙稿,此事引起学术界一片哗然。类似的事情其实不少,据去年2月《自然》杂志报道,因为会议初步名单中没有女科学家,第15届国际量子化学大会(ICQC)遭到国外科学家联名抵制。
       “学术界确实存在性别歧视。”第二军医大学教授、科学网《Plos One因作者为女性而拒稿引公愤》一文的作者孙学军对澎湃新闻表示,“历史上这类事件比较严重。”
       就此,澎湃新闻盘点了中外四位女性科学家,她们分别在物理学界、化学界、生物学界做出杰出贡献,但都在同行认可方面留有遗憾。        
吴健雄(1912-1997)
       1957 年对全世界的华人来说意义非凡。两位华人物理学家——李政道、杨振宁以他们革命性的贡献得到了这一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这是华人科学家首次获得该奖。
       1950年代,李政道和杨振宁合作提出了“宇称不守恒定律”,当时物理学界无人相信这一假说,也无人愿意去做这一高难度的实验,只有华人女科学家吴健雄立即着手去做了李、杨建议的实验中的第一项实验。

从学术期刊到诺贝尔奖,对女科学家的歧视有多

年轻时的吴健雄
       几个月之后, 她和科学家安伯勒(E .Ambler)等人合作的实验结果肯定了李、杨的假说,探明了“宇称守恒定律”不适用的范围。可以说,吴健雄是第一个用实验打破被物理学界奉为金科玉律的“宇称守恒定律”的物理学家。她的实验与发现令理论的最初提出者李政道、杨振宁同获1957 年的诺贝尔奖,震憾了物理学界和科学界,但她本人却未能一同获奖。

从学术期刊到诺贝尔奖,对女科学家的歧视有多

实验室里的吴健雄
       20世纪30年代主事哥伦比亚大学物理系的伊西多·拉比(Isidor Isaac Rabi)曾在1986年的一场演讲中说:“吴健雄应该得到诺贝尔奖。”芝加哥费米国家实验室的第一任所长罗伯特·R·威尔逊(Robert R.Wilson)也如此表示。尽管半个世纪以来一直有人为吴健雄未获当年的诺贝尔物理奖抱不平,但终究已是永远的遗憾。

从学术期刊到诺贝尔奖,对女科学家的歧视有多

美国总统福特为吴健雄颁发国家科学奖
莉泽·迈特纳(1878-1968)
       人们知道原子弹,但未必知道原子弹的发明源于“核裂变”的发现。人们或许知道德国 “原子能之父”奥托·哈恩(OttoHahn),但却对莉泽·迈特纳(Lise Meitner)这个女子十分陌生。迈特纳被爱因斯坦称为“德国的居里夫人”,是她将“核裂变”一词列入科学词汇。

从学术期刊到诺贝尔奖,对女科学家的歧视有多

莉泽·迈特纳
       1907年,迈特纳加入奥托·哈恩所在的柏林大学研究所研究放射性元素。由于迈特纳是来自奥地利的犹太女人,只能在地下室工作。1938年,迈特纳逃离纳粹德国,哈恩则在德国继续他的轰击铀试验。试验中,用中子作用于铀发现的产物竟具有钡的放射性。他于1939年12 月把自己试验的全部细节写信告诉身在瑞典的迈特纳。
       迈特纳一遍又一遍地读着信,她确信铀原子确实已经分裂,且分裂过程中能释放出大量的能量。她把这封信给她的外甥、物理学家奥托·弗里施(Otto Frisch)看。两人一起对这一实验结果做出了理论解释,并以来信的形式发表在1939年元月出版的《自然》杂志上。在这篇文章里,迈特纳跟弗里施一起提出物理学上的新概念——“核裂变”。
       但遗憾的是,哈恩凭1938年首次用中子轰击铀使铀裂变而获得了1944年的诺贝尔化学奖,但迈特纳则被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完全忽视了。
       另一个细节是,由于“核裂变”的发现最终导致了原子弹的发明,迈特纳在战后不久说:“我没有设计过原子弹,我甚至不知道原子弹是个什么样子,也不知道原子弹在技术上是怎样起作用的。你们不能因为战时技术专家用上了我们的发明而责备我们这些科学家。”迈特纳还曾以女性的立场说:“妇女们负有巨大的责任,要尽最大的努力去防止另一次战争。”      
罗莎琳德·富兰克林(1920-1958)
       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堪称现代生物学史上里程碑式的成就,几乎每版高中生物课本都会让学生们记住两个名字——詹姆斯·沃森和弗朗西斯·克里克。1962年,两人在一片赞誉中收获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奖词如是写道:“颁发此项以奖励他们在核酸分子结构方面的发现及其在生物体信息传递中的意义”。


上一篇:时光派:长寿难道是遗传的吗?有长寿基因存在吗?
下一篇:亲民价格 图腾A2.6618机柜西安捷锐大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