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核酸检测“漏诊”:取样不规范,试剂



新冠肺炎核酸检测阳性比率低,与病情发展阶段、采集流程是否规范、试剂盒的质量相关。为减少可能的“漏诊”,专家建议对国内试剂盒生产厂商进行系统对比

近日在湖北省一家三甲医院ICU病区,在临床观察和CT检查中,一位危重症病人的症状符合感染新冠肺炎的情况,但重复做了4次核酸检测,才出现双阳性的结果。

类似情况也发生在刚刚去世的武汉市中心医院医生李文亮身上。2月1日他在微博上发信息:“核酸检测结果阳性,尘埃落定,终于确诊了”。据了解,之前他已做过不止一次核酸检测,结果均为阴性。

《新京报》2月8日也报道了一个类似案例,北京中日友好医院接诊了一位武汉来京的发热肺炎患者,经过四次核酸检测,最终确诊新冠病毒阳性,前三次咽拭子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均为阴性,甲流核酸检测阳性,曾以“重症甲流”收入院,2月5日确诊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

“出现这种情况很正常。”301医院检验科主任王成彬对《财经》记者分析,造成现在核酸检测阳性率不高主要有三种原因,一是病毒、病情发展阶段;二是采集流程与方式;三是检测试剂盒的问题。

“李文亮医生刚开始检测呈阴性、没测到,可能是上述三个原因导致的。他整个就诊流程,哪出了问题,需要调查。”王成彬说。

尽管检出率有争议,但核酸检测仍然是当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的一个最重要的诊断和确诊手段。

北大第一医院感染疾病科主任王贵强在2月7日卫健委新闻发布会上称,早期发现病人、隔离病人,都有赖于核酸检测。我们现在鼓励,全国尤其像武汉地区,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开展核酸检测。现阶段,核酸检测的能力已经有很大的提升了,近期全国各地,核酸检测都不是问题了。

哪个环节会影响检测取样准确度?

据了解,天津一家医院有疑似患者第一天检测结果为阴性,第二天或者第三天再检测,转而成阳性了。王成彬分析认为,这可能是因为“患者在病情初期,病毒量少”。

排毒时间也会影响样本质量,比如病人刚咳过痰,处理过呼吸道分泌物,病毒的含量可能较低,也有可能检测不到。

有时,问题也可能出在取样上。病毒的遗传信息储存在核酸中,预示病毒特性的同时,也似一个“身份证”。新型冠状病毒进入人体的受体是血管紧张转化酶2,在人体的黏膜中有这种酶的细胞,因而病毒可借力于眼口鼻中的黏膜进入人体。

查新冠病毒需要做呼吸道样本取样,包括咽拭子、鼻咽拭子、鼻咽抽取物、痰液、呼吸道抽取物、支气管灌洗液、肺泡灌洗液等均可。

就目前一线医生所言,新冠肺炎的核酸检测以咽拭子为主。就是采集的标本来自疑似病患的上呼吸道,即咽部的分泌物。

样本采集质量会严重影响检测结果。据悉,大约一周前,在武汉一家新冠肺炎定点医院,一位护士接到通知,她需要采集院内疑似患者的标本。作为呼吸科的护士,她对取样的流程并不陌生。但面对新冠肺炎疑似患者,即使被防护装备包裹的很好,这位护士仍感一丝紧张,因为在她取样时,“病人得冲着自己呼气”。这个时候,她甚至不敢喘气。

据医院专业人士介绍:咽拭子采集的正确姿势是,用棉签擦拭两侧腭弓和咽、扁桃体的分泌物。西北某省疾控中心实验室负责人告诉《财经》记者,有的护士在取样的时候比较害怕,可能什么都没采到,最后只有一点口水。

咽拭子采样对采集人员要求高。“现在采集人员有的是医生、护士,水平参差不齐,他们平时采集操作并不多。有的采集位置不对,有的量不够,有的病人在采集时感到难受而配合得不好。”王成彬说。

经验不足时,动作难免走形。上述护士形容,操作中,也出现过取样样本没采集到有病毒的部分,检测结果为阴性,需要再重新取。

危重症医学专家、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王辰院士在央视接受采访时说:“这个病有个特点,并不是所有患病者都能检测出核酸阳性。对于真是这个病的病人,也不过只有30%-50%的阳性率。通过(采集疑似病患)咽拭子的办法,还是有很多假阴性的。”

多种检测方法齐用,紧迫时刻不现实

李文亮医生几次做核酸检测结果为阴性,至2月1日,“核酸检测结果阳性”的信息,在网上发酵,甚至在医疗圈的讨论也很激烈。

2月3日,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影像科主任医师张笑春发布了一条主题为“别在迷信核酸检测”的朋友圈。她建议,CT应该作为目前新冠肺炎诊断的主要依据。“武汉市家庭聚集性发病越来越多,而且大多起病隐匿,一次甚至多次核酸阴性,无任何临床症状。如果采取家居留观的方式,必然会造成疫情进一步蔓延”。




上一篇:省药科院紧急推进新型冠状病毒潜在治疗药物法匹拉韦开发
下一篇:病毒检测试剂紧急扩产!有企业日产可达30万人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