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影像记录当下 以地方表达中国 央视《中国影像



  12月14日15时38分,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在《中国影像方志》栏目播放了大型纪录片河南卷·修武篇,时长39分钟,分引言、地名记、手工记、筑路记、生态记、物产记、当代记、后记8个板块,从历史传统、文化特色、城市建设、经济发展、自然资源、民俗风情等方面,通过影像的方式,彰显出了修武县的古今风貌,对提升修武在全国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将产生重要影响。

  《中国影像方志》是中央电视台重磅推出的大型公益节目,该节目从中华文明的角度解读地方志、从地方志的角度彰显中华文明,以局部展示整体、以地方表达中国,从而为时代讴歌,为人民立传。

  《中国影像方志河南卷·修武篇》拍摄制作过程历时3年。采访拍摄期间,摄制组冬战严寒,夏战酷暑,先后深入云台山景区、云台山镇一斗水村和西村乡平顶窑村、当阳峪村及青龙峡景区、县博物馆、县马头山林场等地实地拍摄,采访修陵公路叠彩洞建设亲历者、守护青山的护林员、古法当阳峪绞胎瓷传承人等代表性人物100多人次。为拍摄到理想画面,摄制组早出晚归,三上云台山景区茱萸峰,五进一斗水村,在人迹罕至的深山“小梯路”一走就是几个小时,为拍摄纪录片付出了辛勤汗水。

  在《中国影像方志河南卷·修武篇》中,从历史演变和文化传承的角度,以地方志的体例和风格,重点介绍了修武县的历史传统、文化特色、城市建设、自然资源、民俗风情等独特魅力,梳理出了修武县厚重的文化底蕴、独特的历史记忆和人文风貌,反映了3000多年来修武的沧桑巨变和时代风貌。

  修武本名宁邑,为宁姓起源地之一。武王伐纣时,在此修兵练武,于是有了“修武”这个金戈铁马、气势如虹的名字。

  牧野之战是武王伐纣取得决定性胜利的一战。关于这场战争,司马迁在《史记·殷本纪》中写道:“甲子日,纣兵败。”《韩非子》中也记载:“战,一日而破纣之国。”可见,战争的过程极其短暂,仅仅只用了一天,然而,这并不能掩盖其惨烈程度。

  除此之外,如今在焦作地区还保留着许多跟武王伐纣有关的地名,比如:待王镇、恩村、卜昌、大封等,如此多的地名,印证同一历史事件,这在全国都极其罕见。

  此后3000多年里,修武的名字也传承了下来,成为中华大地最古老的县名之一。

  绞胎瓷技艺重焕新生

  绞胎瓷起源于唐代,北宋时工艺达到顶峰,它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颜色不同的泥坯,按照预先设计的图案“绞合”成器型,因表里如一、内外通透,人称“瓷中君子”。

  据说,古代的极品绞胎瓷“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磬”。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这种价值极高的工艺在“靖康之变”后,竟消失匿迹。

  据不完全统计,古代绞胎瓷名品,在国内外仅存60余件,可谓稀世珍品。

  1951年和1962年,故宫博物院两次派陈万里等专家到当阳峪实地调查,并发表了《谈当阳峪窑》等文章,文中指出:“在黄河以北的宋瓷,除曲阳之定、临汝之汝,无一能与当阳峪相媲美。”自此以后,当阳峪绞胎瓷重新进入大众视线。

  1985年,从部队退伍的孟凡斌萌生出“恢复绞胎瓷技艺”的想法。为了学习制瓷技艺,他到广东佛山、河北磁县、江西景德镇等地遍访名师。

  孟凡斌经潜心钻研和无数次试验,逐渐摸索出绞胎瓷各种传统纹理的编织技法,经河南省文物局认定,消失了800多年的绞胎瓷古法技艺,终于重现修武。

  普通农民创造中国

  公路建设史上的奇迹

  修武县地处太行山南麓,幽幽大山,藏匿着许多传统村落。目前已列入中国传统村落的有6个,还有10个河南省传统村落,它们散落在大山深处,是休闲避暑的好去处。

  修陵公路是去往这些传统村落的重要通道。

  叠彩洞是修陵公路最惊险刺激的一段,位于云台山悬崖峭壁间,它由大小23条隧洞,穿起长4831米的公路,重叠而上,叠彩纷呈,故此得名。

  因为它的设计巧妙,施工难度极高,而被称为中国公路建设史上的奇迹。而这条路的初始设计和修建,竟然是出自一群普普通通的农民之手。

  1972年春季的一天,一支由30名精壮劳力组成的修路队出发了。没有专业设计人员,他们用土法上马,在稿纸上计算。

  1977年,县委、县政府决定在已修道路基础上,修建“修陵公路”,一斗水村党支部原书记郭麦旺担任副指挥长,农民出身的“土专家”张有辰作为公路总设计师,全县8000余名党员干部奋战在工地上,他们用了10年时间,终于修通道路。




上一篇:【中国科学报】破解成果“一条龙”转化的瓶颈
下一篇:军运村优化区域城市发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