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中国制造业竞争优势的转变



摘要:改革开放40年,中国制造业实现了由小到大的跨越式发展,建立了全球最完备的产业体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成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和制成品出口国。中国制造业的竞争优势经历了从价格优势到规模优势,再到创新型制造优势的演变过程。随着新工业革命的兴起与国内外经济发展条件和形势的变化,中国制造业需要培育综合竞争优势,从而推动制造业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实现由大到强的战略目标。

关键词:改革开放;比较优势;竞争优势;制造业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互联网+’背景下的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研究”(项目编号:16AJY011);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项目“新工业革命与中国产业布局发展新趋势研究”;中国社科院登峰战略优势学科(产业经济学)成果;第63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专业化、相关多样化与中国工业演化的逆‘雁阵模式’”(项目编号:2018M631660)。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济的发展是人类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林毅夫等,2014a),也是一场伟大的工业革命(文一,2016)。经过40年的高速增长,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制造业大国和商品出口国,中国制成品出口额占世界制成品出口总额的比重接近20%,是美国的两倍多,其中电子数据处理和办公设备、通信设备、服装、纺织品出口额占世界出口额的比重接近或超过40%,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作为实体经济核心的制造业在“中国奇迹”形成过程中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中国制造业通过充分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利用国际产业转移和技术变革的历史机遇,实现了持续的高速增长,竞争优势也逐步经历了从低成本优势、规模优势到创新型制造优势的转变。中国制造业各个阶段的竞争优势既建立在当时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条件之上,同时也在推动资源禀赋、产业配套和技术水平的转变,从而孕育出新的竞争优势。一个阶段的竞争优势的形成过程,也是下一阶段竞争优势的孕育过程,而且影响上一阶段竞争优势的因素在下一阶段仍然会发挥作用。资源禀赋、发展阶段、发展环境、发展理念的变化对中国经济提出了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的要求,中国制造业的竞争优势也需要进行重构。本文回溯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制造业竞争优势的转变过程、竞争优势形成的原因,提出随着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中国制造业竞争优势应向综合优势转变。

一、丰富的劳动力供给与制造业的价格优势

改革开放之初,中国的工业基础薄弱,产业配套、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都与工业化国家存在很大差距,工业化水平低,大量劳动力依附于农业。改革开放后国内消费需求的释放以及与国际市场的对接,使得丰富的劳动力供给与低廉的工资水平优势得以发挥,并形成了中国制造业的低成本和低价格优势。

(一)家庭联产承包制使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得以释放

改革开放之初,中国的工业化水平很低。按照钱纳里等人对工业化阶段的划分,前工业化阶段的人均GDP水平为100200美元(1964年美元),折合为2005年美元为7451490美元(陈佳贵等,2012)。1978年,中国人均GDP仅为385元,相当于2005年的565.5美元。按照钱纳里的标准,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处于前工业化阶段之前的水平,还是一个欠发达的农业国家。中国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为27.7:47.7:24.6,三次产业就业结构为70.5:17.3:12.2。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低特别是农业生产力水平低,大量的劳动力被锁定在农业和农村,1978年农村人口比重高达82.1%




上一篇:习近平防治荒漠绿色理念启迪世界
下一篇:部分遮蔽光二极管的光学式编码器的制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