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潮汕文库”一起成长



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搞了个 " 我与‘潮汕文库’ " 征文活动,以此纪念中心 " 开始编辑出版‘潮汕文库’三十周年 "。中心理事长陈荆淮兄约我撰文应征,中心有助我成长之恩,我得感恩 " 交作业 ",必须的。

于是,蓦然回首三十年,理一理本人与 " 潮汕文库 " 的历程,穿越时空回去看看青年的我,从横冲直撞的青春到遇事踌躇的老成,弹指一挥间。

于是,有了这篇回忆文字,如实道来……

1992 年的我,正是 " 三十似狼、四十如虎 " 的当年之季,读书、著述不知疲劳,应了那句 " 后生囝气(kui3)力时作时来 "(年轻人干活,越干越有劲)的潮汕谚语。那时候,浑身好像有用不完的劲儿,从 1990 年起就先后在国家级语言学权威学术刊物《中国语文》《方言》等陆续发表论文,还出版了手抄本的《潮汕方言词考释》(与李新魁教授合作,该书后来荣获首届潮汕文化研究中心的潮学研究成果奖 · 学术研究类特等奖)。还凭着三篇发表在《汕头大学学报》上的潮汕方言语法研究的系列论文,荣获中国社科院青年语言学家奖(吕叔湘奖)。精力旺盛的我,只要有会议征稿,我就撰文参加;有机构编纂丛书,我就送书稿应征。而 1992 年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 " 决定组织专家学者编纂、出版大型丛书,其中有论文集、专著、科普小丛书和文献资料集 ",这正好为渴望成长的我提供了发表论文的园地和出版著作的经费,助我成长。

我与“潮汕文库”一起成长

大约 30 年前的我。" 只要想起往日时光,你的眼睛就会发亮;人生中最美的珍藏,还是那些往日时光 " 。(《往日时光》歌词)

我跟 " 潮汕文库 " 的关系,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 " 潮汕文库助我成长 ",第二个阶段是 " 我助潮汕文库发展 "。

第一个阶段可以用 " 三个第一 " 来概括之:为 " 潮汕文库 " 编辑出版的第一本论文提交了一篇论文;在 " 潮汕文库 " 编辑出版的第一批学术著作中出版了《潮汕方言熟语辞典》;在 " 潮汕文库 " 编辑出版的第一套科普小丛书中出版了《潮汕方言与普通话》。

我与“潮汕文库”一起成长

" 潮汕文库 " 出版的第一本论文集,是《潮汕文化论丛初集》,由 " 汕头市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 " 和 " 汕头大学潮汕文化研究中心 " 合编,主编是汕头大学的杜经国、赵春晨二位,教授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年 3 月出版,内容基本上是 1990 年 11 月中旬在汕头大学召开的 " 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第十一届年会暨潮汕文献与文化学术研讨会 " 的论文,是从参加会议的 80 多篇论文中择优选编的,里面有饶宗颐教授的宏文,我参加会议的只是一篇关于翁辉东《潮汕方言》文化内涵的小文章。当时《潮学研究》杂志尚未创刊,编辑论文集出版是呈现学术研究成果的最好选择。

我与“潮汕文库”一起成长

把潮汕历史文献与潮汕文化置于中国历史文献的学术背景下来展开研究,这是很高的起点。这要归功于饶宗颐教授的指导和杜经国教授的努力。饶宗颐教授一贯认为,潮汕历史文献、潮汕历史文化有不少是具有国家级乃至国际级研究价值的,例如侨批、明本潮州戏文、史志文献等等,用吴南生同志的话说,就是 " 这些都是稀世珍宝 "(《潮汕文库》序)。但由于潮汕本地历史学、文献学研究人才的稀缺,没能把这些珍贵文献的历史文化的价值给挖掘出来。幸亏汕头大学来了个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曾任兰州大学历史学系主任的杜经国教授,争取来了 " 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 " 的年会在汕头举办学术年会的机会。

我与“潮汕文库”一起成长

我的第一本方言工具书《潮汕方言熟语辞典》1993 年由深圳海天出版社出版,是 " 潮汕文库 " 策划出版的第一套书之一。由于出版时间较早,虽然在收录词条方面还不充分,但在此后几年,发行量较多,影响力较大。有某地书商向出版社租型印刷,数量不得而知,但潮汕各地书肆间源源不断供应,持续了好几年。后来听说胶版都烂了,才绝版了。另一本小册子《潮汕方言与普通话》,则是 " 潮汕文库 " 策划出版的第一套 " 潮汕文化小丛书 " 中的一种,1996 年由汕头大学出版社出版,是一本科普性质的、既推广普通话又介绍潮汕方言的小书。

我与“潮汕文库”一起成长




上一篇:中国最“牛”的河:历时10年,削平了1250座山头
下一篇:我与“潮汕文库”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