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与花的故事



《党史纵览》授权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独家发布,请勿转载

鲜花,是美好的象征,一代伟人周恩来平生爱花。

1991年10月,笔者为筹建淮安周恩来纪念馆赴京,在北京西黄城南街拜访从1949年始在周恩来身边做了5年贴身卫士的韩福裕,问及周恩来是否爱花的事。他回答说,一般人谁不爱花?总理当然也爱花。不过,作为一代伟人,他有着与众不同的高尚情操,甚至有他独特的情趣,那可能是一般人所不能及的。

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选定中南海西北角的西花厅庭院作为自己工作和生活的场所。为了美化庭院,他专门配备了一名花匠师傅。当时,在西花厅前院的篮球场北侧专门建有一方小院,院内建有护花暖房(1994年西花厅大修时已拆除,今不存),因此,即使在寒冬腊月,只要周恩来会见贵宾或主持开会,花匠总能在会客室或会场上放上几盆绚丽多姿的鲜花,使会客场所或会场内生机勃发,花香四溢。不过,周恩来对哪些花有偏爱?他爱花爱到什么程度?他和邓颖超之间真的用花来传情达意吗?如此等等,本文将给您以真真实实的回答。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在我国古代,文人雅士们将傲雪斗霜的梅、松、竹并称为“岁寒三友”。

周恩来从小就喜欢梅。1904年,才6岁的周恩来和他的两个弟弟要随父母从淮安城迁去清江浦外婆家居住。那是一个冬天,刚好周家院内有一盆腊梅已蓄蕾待放。周恩来舍不得留下这盆美丽的腊梅,一心想把它带走。他当时幼小,连盆子一起搬不动,便将花从盆中取出,敲掉花根上的泥土,然后将这株腊梅带上小木船,捧到万公馆,亲手栽到万家塾馆一侧的院子里。一个多世纪以来,这株腊梅长得枝繁叶茂,年年喷香吐艳。为此,当地一家烟厂特意以这株梅的照片作为商标生产出“一品梅”系列香烟,寓意周恩来官至一品,高风亮节也是一品。

1950年8月8日,是周恩来、邓颖超的银婚纪念日。为了纪念这一有意义的日子,时任华侨事务委员会主任、著名国民党左派领袖何香凝老人专门画了一幅国画《腊梅》送给周恩来夫妇,这幅画也成了周恩来他们收藏终生的画作,至今仍悬挂在北京中南海按原状布置的西花厅后客厅中堂的左侧。1997年,笔者主持淮安仿建西花厅的陈列布展时,也仿制了这幅画作,并悬挂于与北京西花厅相同的位置,供游人观赏。

吊兰

——忍犯冰霜欺竹柏,肯同雪月吊兰荪。

周恩来在上海领导秘密斗争时,曾提出凡是中共机关或是主要领导人的住地都要在窗口放上或吊上一盆花,遇有紧急情况时,首先要将花盆推落窗前,以便向不知情的同志报警,避免更大损失。1992年,笔者在北京拜访全国工商联离休干部、1928年曾任周恩来秘书的黄玠然老人,他回忆说,周恩来当时在上海主持中央工作时,他的住地总少不了一盆吊兰。领导秘密斗争时特别危险,周恩来坚持昼伏夜出,并且严格要求自己晚上21点后出去,早晨5点前必定回家。这样,他就有了一些空余时间来侍弄那些花草。因此,他养的吊兰都长得青枝绿叶,花也开得漂亮。60多年过去了,黄玠然仍然记得,周恩来当时一边为吊兰浇水,一边还自言自语:“兰落窗外有狼犬,兰吊庭内报平安。”

1942年6月底,周恩来因操劳过度致使小肠疝气发作,不得不住进重庆歌乐山龙洞湾中央医院动手术。他的管床护士特意从家中带来一盆长得很旺盛的吊兰,然后用医用胶布贴吊在周恩来的病房窗前,为病房平添了几分生机,也令周恩来赏心悦目。

周恩来的手术很顺利,手术4天后即能下床走动,到7月12日,再有3天就可以出院了。这时,由于历时十几天后用来贴吊吊兰的医用胶布失去黏性,那盆吊兰突然坠地摔碎。周恩来见状心中暗暗吃惊。但他毕竟是一位彻底的唯物主义者,不会平白无故地往坏事上想,而是高兴地写下两句诗:“我病已痊人去也,花枯瓶碎好回家。”但是,就在那天下午,送《新华日报》的报童在给他送报时,顺口说:“仓库老太爷因打摆子死了,现在正忙后事。”周恩来的父亲周劭纲先生当时在重庆为《新华日报》设在下土湾的仓库做管理员,小报童既不知道老人与周恩来的关系,更不明白当时南方局领导向生病住院的周恩来隐瞒了实情。一听报童的话,周恩来顿时惊觉起来,便估计到可能是自己父亲出事,同志们正瞒着他。于是,他立即决定提前出院,回红岩山上。吊兰的摔碎和周恩来父亲去世当然只是巧合,并无因果关系,但是,对于重孝道的周恩来来说,带给他的仍然是极大的伤痛。此后,就很少见到他生活和工作的场所有吊兰出现了。

——蜻蜓点水红菱醉,菡萏馨香白鹭陪。




上一篇: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
下一篇:西安交通大学:加强基础学科领域人才选拔培养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