纤连生物王斌:打造再生医学领域的生物芯片公



  从警28年,到FN(Fibronectin,中文名“纤连蛋白”)领域创业9年,王斌已经度过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成为创业者之前,他是警察学院的明星教授,受邀到全国各地交警总队讲课,桃李遍天下。但在那些往复寻常的课堂背后,却跳动着一颗不安分的心。这颗心,早在2002年,就与FN结缘。

  创业后,王斌的脑海里,时常会浮现出17年前,父母在实验室里做出第一批FN原料的场景。他记得,由于SARS的影响,父母就每天扎在实验室里,把FN工艺反复验证,成功将第一批原料研制出来。

  这件事让王斌记忆犹新,他当时还兴冲冲地跑到实验室,用200万像素的柯达数码相机拍下了第一批FN的照片。王斌坦言,也是从那时候起,打开了他人生的一扇新窗口。他开始做起FN转化工作,并逐渐萌生出创业的想法。

  

纤连生物王斌:打造再生医学领域的生物芯片公


警察、编剧和小说家,要做就做这个领域最好的

  王斌出生于中国典型的知识分子家庭,父母均是生物科学家。受到家庭氛围的熏陶,王斌一直对自我的要求极高。他说:“我做事情要么不做,要做我就做这个领域最好的。”

  上大学时,王斌没有追随父母的步伐,他选择了汽车应用专业,并于1989年毕业后,顺利进入警察学院,担任交通管理专业的老师。在警院期间,王斌将自己“要做就做最好”的个性发挥得淋漓尽致。

  1995年,中国刚刚建立起漳州110,但它只是个匪警电话。所以公安部当时便联合王斌所在学院,共同将它升级为报警服务,让它从一个简单的匪警电话转换到能够快速反应的报警电话。

  除了主编中国第一部《110报警与快速反应》统编教材,王斌的从警生涯中,还有很多高光时刻:他是他们单位第一个获得公安部部级科研课题的人、他曾创办了警察学院的机要通讯专业、他荣获过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和中国人民警官大学的优秀外聘教师称号、他还曾荣立个人三等功……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我离开公安队伍的时候,我觉得我无愧于从警的28年。”

  激情与光荣串联起警院岁月,但王斌的人生精彩不止于此。在那时,他还做过编剧,创作了河南第一部数字高清电影《看着我的眼睛》、中国第一个校车安全科教片等作品。此外,他创作出版的长篇中国虚拟战争小说《我绑架了一艘航空母舰》轰动一时,不仅被新浪网连载,更被《国际展望》、《新安晚报》、《大河文摘报》等国内报刊连载刊登,成为当年军事媒体和网络的现象级热门小说。

  王斌对那段经历回忆道,“我当时每个月的上网费有500多,我就在对话框里敲字,敲完一段就贴出来一段。但因为是网上连载,所以在我的正版小说还没出来前,网上就有了三种盗版。”

  这件事让王斌很气愤,还找了新浪军事频道的主编。对方就劝他想开点,并对他说:“第一,你的小说有人转载,说明有市场价,要不然人家不会盗版;第二,记住他们是在帮你挣名声。”这席话让王斌有了另一番感悟,也让他在日后面对蜂拥而至并声称自己有FN原料的企业时,更加包容。

  不论是教书、做编剧还是写小说,对王斌而言,都是曾经的天地。他还感慨道:“我写完第一个剧本,带着我老爸去电影厂签合同时,对方当场就给了我数万定金。当时,我老爸还调侃道,没想到我拿着两张纸,竟能换那么多钱。不过我对钱的欲望并不高,如果纯粹从钱的角度出发,玩电影赚钱是真快。但真正能给我带来很强成就感的,还是后来做FN。”

褪去所有光环,成为一名FN创业者

  进入FN领域创业,并不是王斌一时兴起,而是冥冥之中的注定。

  早在上世纪80年代,王斌父亲王德亮教授就跟随中国医学科学院章静波教授一起从事FN的研究开发工作。后来在1987年,他还与王斌母亲张俊英教授一起发表了中国第1篇FN综述论文。

  但在论文发表完毕后,受到现实因素的影响,他们很长时间都没有条件继续做实验。直到2003年,SARS的暴发,他们二人才静下心来,重新启动FN实验。

  从那时候起,王斌就开始介入了FN,帮助父母整理前期的研发资料、论文写作和专利设计,“算到现在已经有18年了,但初始只是想尽一片孝心,希望帮助父母弄些专利挂在墙上。”王斌还表示,在第一批产品出来时,自己都不愿意用。直到有一次去海边,把皮肤晒伤了,没办法才用了它。结果不到一个小时,竟然就见效了。




上一篇:浙江福迈基因工程公司为生命护航
下一篇:广信区:聚焦教育领域 实施靶向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