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为科技成果转化注入催化剂



交出亮眼成绩单,中科院科发局局长严庆详解—— 如何为科技成果转化注入催化剂

2020-05-22 中国科学报 赵广立

【字体:大 中 小】

语音播报

  近日出版的《中国科技成果转化2019年度报告(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篇)》(以下简称报告)显示,中国科学院2018年度科技成果转化成效突出。中科院有4个单位入围2018年高校院所“以转让、许可、作价投资3种方式转化科技成果合同金额”前10名,其中中科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上海药物研究所、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位列前三。

  此外,在“2018年高校院所奖励个人现金和股份总金额”“2018年高校院所以技术转让、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方式转移转化科技成果合同金额”的榜单上,中科院属单位也表现不俗。

  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中,中科院哪些具体措施发挥了良好的效应?在深入推进技术成果转移转化方面还将作何部署?就此《中国科学报》专访了中科院科技促进发展局局长严庆。

  做“催化剂”和“加速器”

  《中国科学报》:对比2018年发布的报告,中科院2018年的科技成果转化成绩相较2017年有了明显进步。结合中科院早在2016年就正式启动的“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专项行动”(以下简称专项行动),请谈一下该行动对于中科院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起到了哪些作用?

  严庆:中科院近年来科技成果转化成绩向好,背后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是成果的积累,得益于中科院从“知识创新工程”开始的一系列科技成果源头供给,这是科技成果转化的客观基础。

  二是环境的塑造,得益于自“十三五”以来,我国自上而下营造出非常好的利于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氛围,这其中包括《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的修订和颁布,包括各部委、各地方一系列配套政策的就位。中科院也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正式启动了专项行动。

  专项行动的开展,在加速中科院相关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中扮演了“催化剂”和“加速器”的角色。

  首先,专项行动在中科院形成了有利于成果转移转化的文化和氛围,推动了研究所有组织地开展成果转化工作,科学家不必再“单打独斗”地去转化。如中科院在《报告》中榜上有名的几家研究所,都在组织管理上下了很大功夫;其次,在“专项行动”框架下,中科院各研究所有的放矢地出台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配套方案和激励措施,有的还成立了所级管理服务平台,这使得中科院科技成果能够快速实现集中转移转化。

  《中国科学报》:在对科研人员的激励力度上,中科院制定相应政策时有哪些考量?

  严庆: 在对科技人员的激励方面,中科院比原来加大了力度。高校也是如此,有的甚至都在探索把成果转化收益全部划归科研团队,这是比较有突破性的。

  仅靠科研人员自己的积极性,要想完成一项或一系列成果的转移转化,特别是比较大、有影响的成果的转化,其实是很难的。这时候研究所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很重要。

  一支有一定专业性的从事成果转移转化的队伍,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发挥着很大作用。我们在专项行动中,将进一步健全转化服务团队建设,除了激励成果发明人,也要调动技术转移专业人才的积极性。希望通过激励并将他们组织起来,形成一股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力量。

  积极开展“中试资源共享”

  《中国科学报》:在接连两年的报告中,其中一项数据是“高校院所设立专门的技术转移机构”比例。在2017年,全国高校与科研院所中,仅有9.5%(264家)的单位设立了专门的技术转移机构,其中只有19家认为其专门机构发挥了重要作用;到了2018年,这两组数据分别是688家单位(21.5%)和307家。

  可以看出,这组数据虽然增幅很高,但其实也反映出,高校院所对“设立专门的技术转移机构”存在分歧,而且即便设立了专门机构,也有超半数的高校院所不太认可该专门机构的重要性。你认为这组数据背后的问题是什么?中科院旗下的科研院所是如何看待和部署的?

  严庆: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这也是之前一直困惑我们的问题。

  首先我认为,其实高校更应该建立这样的专门机构,因为高校体量很大,研究所则体量各异。




上一篇:投资者该如何筛选医药基金?
下一篇:奥园城市更新集团环北京旧改项目转化 获廊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