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已故西北师范大学一级教授、植物分类学家孔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培养优秀人才,必须有优秀教师。今年是我国教育发展史上特殊的一年,全国有近二十所知名高校相继庆祝建校120周年,西北师范大学作为其中唯一一所地处西北的高校,在校庆之际,我们缅怀先师,从校史中、从先师足迹中汲取奋进的力量。孔宪武先生作为这些先师中的一员,虽已古30余年,但重温其生平往事,仍然令人唏嘘感慨,发人深省。从其一生的足迹中折射出的爱国担当、扎根西北、忠诚奉献、自强不息的“西进”精神依然是照亮后来人不断前行的明灯。

图片8

孔宪武(1897-1984),河北省高邑县人,我国现代植物分类学的奠基人之一,西北师范大学一级教授。从事植物分类研究和教学六十余年,学术精湛、成绩斐然,出版植物学专著七部,发表论文二十余篇。这些论著对我国植物分类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也为农、林、牧、医药等方面利用植物资源提供了重要的科学资料,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赞誉。

爱国担当,致力科学研究

孔宪武先生于1917年考入国立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博物系。当时正值外强入侵、民族存亡的危急时期,他在校期间参加了著名的“五四”运动,加入了学生抗日讲演队。他憧憬“科学救国”,期望通过个人努力在科学文化上有所成就。1929年他放弃了在河北大学担任教授的工作,到北平研究院植物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前身之一)担任一名连助教身份都没有的植物练习员。其中缘由,他曾明确向其导师,时任植物学研究所所长刘慎谔先生表达过:“所有的教材都是讲外国的植物,外国的著作。就是没有中国植物的教材。”“我登上讲台讲外国的植物,同学们有意见,讲中国的,我知道的很少,少极了。这怎么能教下去呢!我放弃了教授、高薪待遇,甘愿当一个练习员,从头做起,做中国植物科学的小小卒子,心里好受!”语言朴实无华,爱国之情溢于言表。在这一心愿的支配下,孔宪武先生开启了植物分类学研究之路。刚进入北平研究院植物学研究所后,日本侵华战争爆发,他冒着生命危险,在东北和华北地区做了大量调查和植物标本采集的工作,撰写和出版了《我国北方之五大杂草》《说人参》《中国北部植物图志》《Pinaceae collected from hsiaopeshan》等大量书籍和论文,这些论著多以中英文对照的形式出版,文中对植物属性描述之详实、植物插图之精美,时至今日阅读依然令人叹服,这些论著也标志着我国现代植物分类学的开端。

捕获 2

1929-1936年间孔宪武先生在北京发表和出版了多部论著,成为我国现代植物分类学的开端。图为《中国北部植物图志 第五册 蓼科》(1934年出版)和《Pinaceae collected from hsiaopeshan》(1935年出版)封面。

扎根西北,服务国家所需

抗日战争爆发,应战争形势需要,1936年孔宪武随研究所西迁至西北,自此扎根西北,将余生五十余年的时光奉献给了大西北。刚到西北师范学院工作时,一家住在十里店老街路北枣林中的一座很小的土屋里,冬天时风可以从房檐下的椽缝里吹进屋里。艰苦的条件,让许多人叫苦不堪,他却毫不在意。他热爱西北,尊重西北人民,在言谈中总是说:“西北虽然比较荒凉、落后,但她是可以开发改造,对植物学工作者来说更是英雄能有用武之地。”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不少教授返回北京,孔宪武先生毅然决然地留在了西北,他说:“我的事业在西北,不能离此而去。”

在孔宪武的科研生涯中,他一直认为科学研究一定要服务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所需,注重与生产实践结合。初到兰州时,他凭着一根采集杖、一副标本夹,踏遍了兰州的河湾滩地、平川农田和南北两山,于1946年就完成了近50万字的《兰州植物通志》的初稿。经过大量调查,他是第一个提出了“兰州百合世界第一”论断。他在《兰州植物通志》中写道:“兰州百合质量极优,不但闻名全国,亦可称为世界第一。”兰州百合之后名扬天下,和他的鉴定和推广不无关系。上世纪60年代,经孔宪武鉴定和定名了产于兰州七道梁等地的乌头属植物——“高乌头”。在他的积极支持下,由其负责的植物研究所从该植物体中提取“高乌甲素”,研制成“氢溴酸高乌甲素”镇痛药。该药于1981被确定为国内外首创的国家级一级新药并投产。1987年,该项成果被评为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上世纪70年代,随着工农业的快速发展所需,在他先后编写和出版了《甘肃野生植物猪饲料介绍》、《甘肃野生油料植物》等书籍,《甘肃书树木志》、《甘肃草原植物志》等著作也相继完成。他还作为《中国植物志》发起人和组织者之一,于1979年便编写完成了其中第25卷2分册藜科部分,这是《中国植物志》出版最早的分册之一。同时,他还作为主编之一参与了《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的编写,该书于1993年获得“第一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

孔宪武先生用了差不多50年的时间,基本上摸清了西北的植物资源现状,西北地区的一草一木都深深地融入他的血液。

捕获 3




上一篇:我国干细胞研究进展如何?干细胞当“墨水”已
下一篇:广东医科大学2022年优秀博士人才和博士后招聘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