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病率明显增长,提高炎症性肠病诊疗从何入手



  

发病率明显增长,提高炎症性肠病诊疗从何入手


  一文梳理IBD诊疗现状。

  炎症性肠病 (IBD) 是一种主要累及肠道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其中包括克罗恩病 (CD) 和溃疡性结肠炎 (UC) 。IBD不仅累及消化道,也侵犯肠道外如关节、眼等器官和组织,最终危害人体健康、影响患者生存质量。

  正值5月19日世界IBD日,“医学界”有幸邀请到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消化内科曹晓沧教授为我们解答IBD诊疗相关问题。

  01

  发病率明显增长,2020年IBD迎来生物制剂时代

  曹晓沧教授指出,目前在IBD领域我国还没有全国性的流调数据,但根据近几年国内IBD学者进行的局部地区调查可见,我国IBD发病率相比西方国家较低,但呈现明显的增长趋势,其中,南方CD患者较多,北方UC患者较多。“但无论是UC还是CD,近年来都体现出明显的增长和年轻化趋势。”曹晓沧教授补充道。

  随着2020年,IBD领域多种生物制剂相继获批上市,国家医保谈判启动,IBD治疗进入生物制剂时代,目前IBD领域已有不少大分子生物制剂、小分子生物制剂在研,未来在药物治疗领域有较好的前景。

  此外,非药物治疗方面,干细胞治疗、肠道菌群干预治疗、功能食品等近年来也取得了不少突破性进展。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可供IBD患者选择的治疗方法将会越来越多,真正能够实现IBD个体化治疗。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IBD病患人群疾病谱、基因背景等与西方国家均有较大的差异,如在西方国家所证实IBD易感基因在我国尚未得到完全验证,而我国学者在中国IBD人群中进行的易感基因研究也发现了不少中国独特的易感基因;不可否认的是,我国是结核病的高发地区,在IBD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中需十分留意;此外,在饮食结构方面,我国与西方国家存在较大差异,这也导致在预后方面我国与西方国家的差异。

  “这说明,IBD领域我国跟西方国家有相似,但存在强烈的中国特色,需要IBD专家立足我国国情,制定出适合中国国情的诊疗策略。”曹晓沧教授表示。

  02

  诊断率有所提高,仍需加强多学科合作诊疗

  IBD的诊断一直是IBD领域的重点、难点,近几十年来,随着人们对疾病的认识不断提高,医学技术的进步,IBD的诊断也有了明显的变化。

  第一,体现在检出率的提高。我国肠道临床检测手段中,非侵入性的如CT、核磁,随着检测仪器和技术的迭代,已与国际同步;侵入性的如肠镜、胃镜、小肠镜等大大拓展了临床医生对深部肠道的检测。此外,化验检测和病理检测水平在与国际的交流中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

  第二,体现在诊断延误的降低。国内学者的研究数据显示,从患者发病到确诊的间隔时间目前已得到了大幅度的缩短。

  毋庸置疑的是,当前IBD的发病呈不断增长趋势,有学者预测,到2025年,我国IBD患者数量将从当前的30-40万增长至150万。“到那个时候对我们医疗机构的压力将会变得非常大。”曹晓沧教授说道。

  对于IBD的诊疗难点,曹晓沧教授指出,IBD发病机制及临床表现都较为复杂,且常伴有并发症,消化内科几乎难以单独完成。多学科诊疗模式(MDT)是较适合IBD的诊断、治疗模式,采用MDT能更好地达成IBD的治疗目标。

  这就要求参与MDT的成员除了掌握本专业内容,还需向交叉学科方向,不断拓展自己的理论边界和临床经验;此外,MDT的成员还需不断提高团队协作的效率和默契,这样才能真正有效和高效地帮助患者。

  03

  为了未被满足的需求,从1.0 MDT到2.0 MDT

  那么,未来,提高IBD规范诊疗,我们还需做哪些努力?

  “除了在院内做多学科联动去帮助患者,院前诊疗、院后诊疗是不是临床的痛点?这是不是造成患者最终未能达成最理想治疗的原因?”曹晓沧教授说。

  这是传统的医院诊疗模式所不能解决的问题。那么,如何把院外诊疗和院内诊疗融合在一起?曹晓沧教授和我们分享了近期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MDT团队依托互联网医院平台做的尝试,实现线上+线下的一体化、一站式的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

  “希望以这样的方式打造2.0版的MDT,打破患者就诊的物理边界,实现对患者实时治疗、长期治疗、终身治疗的目的。”曹晓沧教授说道。

  专家简介




上一篇:最后20天,备考秘籍送给你!
下一篇:致力小分子抗肿瘤新药研发的泰励生物获约2000万美元A轮融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