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读书经验”|姚大力:在思想的云端参问



视频:姚大力谈读书经验[来源:悦悦文化](04:32)

【编者按】
上海志达书店的“悦悦讲坛”邀请浙江大学马一浮书院特聘教授傅杰主持题为“我的读书经验”系列讲座。傅杰表示,“将不定期邀请我敬佩的师友来书店,或忆一忆他们的读书经历,或聊一聊他们的买书故事,或谈一谈他们的读书心得,或向青年朋友推荐若干他们心目中的好书。”澎湃新闻经“悦悦图书”授权刊发该系列讲座稿和视频。
第九讲傅杰邀请到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姚大力。姚大力著有《追寻“我们”的根源 : 中国史上的族群及国家意识》《蒙元制度与政治文化》《北方民族史十论》《漠北来去》《读史的智慧》等。

“我的读书经验”|姚大力:在思想的云端参问

姚大力在讲座现场(点击图片可查看“我的读书经验”系列文章)与前几次来“回顾”讲演的陈尚君老师、虞万里老师等嘉宾相比,我既没有等身的著作,也没有励志的故事可谈,所以答应邀请后就一直在想打退堂鼓。但离约定的日子越近,就越觉得开不出返悔之口,犹豫再三还是只好来了。如果各位对我今晚的发言十分失望,那我只能为你们即将感到的失望而预先道歉!
我打算分两个部分讲讲自己的读书生活。前一部分是我读书的经历,借用一个时髦的语词叫“阅读季”,实际上就是我曾经历的三个读书阶段。后一部分会谈几点读书中的体会,不敢说是经验。因为经验是可以复制的;而我的那些体会多都形成在无意识中,只能算是在今天回想时才看得稍微有点清楚的“后见之明”。
影响我一生的三个“阅读季”
现在回想起来,有三个阶段的读书影响了我的一生。第一个阶段可以追溯得很早,是小学三四年级到初中时;第二个读书阶段从“文化大革命”开始一直到下乡插队前;第三个读书阶段,是从读博士一直到毕业后的十多年(1980-90年代)。
在自学中体验“精读”
从小学到初中阶段,我读书的最大收获,是学会了自学,即赶在学校的授课进度之前,通过自主阅读一两门课程教材,事先把书里讲授的内容从头到尾自学一遍。因为学会了这一点,我后来得益很大,而且是一辈子得益。
我开始自学,跟父亲有点关系。他是工程师,1940年代毕业于厦门大学,属于二十世纪最后二三十年里上海最好的几个造纸机械工程师之一。1960年代“三年自然灾害”时,上海对知识分子发放一点特殊营养补贴,最低一等发的是黄豆票,可以按月凭票购买一两斤黄豆。他就是“黄豆级”知识分子。1950年代之前毕业的人,各方面的素养训练是比较全面的。尽管不是文科出身,他的古文底子却很好。我到云南插队时,写回家的信里,常会有许多自己觉得新奇生动、但拗口而不通顺的句子。记得有两次,父亲把我信中的内容按照语法上十分规范的表达方式全部改写一遍,再寄还给我。后来听妹妹说,母亲为了这件事还和父亲吵架,怕我写给家里的信因此会越变越少。
那时候,父亲以赛跑作譬喻开导我说:“如果你与别人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最多也只能跑得和他们一样快,那么当你提前几秒就起跑时,凭藉同样的体能,你就可以始终都毫不吃力地跑在其他人前面”。他让我试着每天自学算术课本,读懂书上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做完附在每个教学单元之后的全部练习题。虽然没有明确的进度要求,但总之要我每天往前走一点。晚上睡觉前,我要把供自学专用的作业本放在他的床头。他基本上天天都会检查。每隔两三周,针对从我的习题演算中反映出来的某些认识障碍,他会在周日(那时七天只有一个休息日)花一两个小时给我讲一次。有时他还要增补书上没有的某些新内容。例如他会拿一块洗衣皂,这边切掉一刀、那里削去一角,然后一次一次地让我画出肥皂被切割后的各种平面透视图。
因此,我大概从三四年级开始就一直比别人先走一步。这使我在学习上主动了许多,听课时很容易一下子就发现,自己之前在哪些地方其实还没有真正弄懂。就这样提前一点,再提前一点,到小学高年级我就在自学初中课程了。读过的那些教材,如《三S平面几何》,还有想不起书名的代数课本,都是父母读书时候用的。我学英文,很早就开始查阅语法书,用的是英汉对照的《纳氏英文文法》,也是老书。到了暑假,父亲还让我读线装《古文观止》《左传》。每天晚上等他回来要给他背一段。所以说,我基本上是在父亲的督促之下掌握自学的。

《纳氏英文文法详解》(图片来自布衣书局)




上一篇:邵逸夫奖得主:细菌如同蚂蚁也有群体感应
下一篇:Probes for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 活性氧检测探针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