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赞+4!



扎根三峡,监测滑坡


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很多科技工作者在各自岗位上度过。从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任务大厅到地下700米的广东江门中微子实验站,从之江实验室的模拟火星试验场到湖北巴东地质灾害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科技工作者坚守一线、潜心科研,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而持续奋斗着。


中国地质大学科研工作者——

十余年扎根三峡监测滑坡


船行三峡神农溪一处江面,峰峦起伏。不远的岸边,坐落着湖北巴东地质灾害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野外站)。

一大早,中国地质大学(武汉)7名师生开始了一天的“巡山”工作。“P5,正常!”“P9,正常!”……沿着规划路线,师生们分头巡视滑坡上的监测设备,检查外观和使用状况,逐一拍照记录。野外站副研究员陈春晖介绍,野外站的大型综合试验场布设了天、空、地三大监测系统,能够立体追踪滑坡体的位移程度。

“P16是新布设的北斗卫星系统地表变形监测点,我们与它合个影。”野外站党支部书记熊承仁教授招呼大家。

师生们所在的黄土坡滑坡是三峡库区最大的古滑坡体。中国地质大学的科研工作者来到这里,建成一座大型野外综合试验场。

“试验场建在体积6900万立方米的巨型滑坡体上。”熊承仁说,最初这里没水没电没信号,如今完成生态复绿的黄土坡郁郁葱葱。

短暂休整后,师生们前往隧洞群,对地下水沉积物进行采样。隧洞群是试验场的核心部分。科研人员在滑坡下打了908米的主隧洞和5个支洞,依托隧洞群提供的观测条件,在滑坡体内完成了多项复杂试验。经过10多年的努力,团队取得多项重要科研成果。

熊承仁介绍,滑坡体一旦复活,将有滑向长江的可能,从而引发灾难。“我们的事业与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紧紧联系在一起。”熊承仁说,正因如此,野外站一直坚持现场研究,团队成员长期轮流驻守,为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特别是滑坡灾害的防控提供基础性长期观测资料。 (来源: 人民日报)




02


李建威教授团队在脉状金矿床

成因机制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近日,资源学院和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李建威教授团队,在国际著名综合类学术期刊《美国科学院院刊》上,发表研究成果《石榴石SIMS氧同位素揭示脉冲式岩浆热液与大气降水混合对脉状金矿床成矿的重要作用》,该成果通过石榴石矿物显微结构和氧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揭示深部岩浆热液脉动上升及岩浆热液与大气降水混合对脉状金矿床成矿的重要作用。

脉状金矿床主要分布在前寒武纪克拉通和显生宙造山带中,已探明黄金资源量7至8万吨,是迄今为止全球最重要的黄金来源。针对成矿流体来源与成矿作用过程及成矿机制,目前的主流观点认为,脉状金矿床的成矿流体主要来自绿片岩相—角闪岩相变质岩的变质脱水作用,由中—下地壳岩石发生变质作用释放出的流体沿区域断裂向上迁移过程中,由于流体不混溶作用,或流体—岩石相互作用导致金的硫氢络合物稳定性降低而解体并发生金矿化。但岩浆流体和流体混合作用,是否对脉状金矿床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一直是国际矿床学界激烈争论的问题。

为回答上述科学问题,李建威教授团队以我国华北克拉通东坪超大型脉状金矿床为研究对象,对不同成矿阶段形成的石榴石进行了详细的矿物显微结构、矿物化学和氧同位素分析。他们利用二次离子探针技术,对各类石榴石进行了系统的高精度微区原位氧同位素分析,并通过石榴石—水的氧同位素分馏方程计算出成矿前期、主成矿期和成矿后期的流体氧同位素组成。研究结果表明,同一成矿阶段的不同石榴石颗粒以及同一石榴石颗粒的不同生长环带其氧同位素组成,均表现出频繁的动荡变化;这种频繁和剧烈的同位素变异无法用石榴石结晶温度变化、石榴石的化学成分变化、成矿流体沸腾等因素所引起的同位素分馏来解释。他们进一步通过水—岩相互作用过程的数值模拟,排除了成矿流体与容矿岩石之间的氧同位素交换是导致上述同位素变化的原因。


不同成矿阶段代表性石榴石矿物颗粒的氧同位素组成及其变化特征,以及石榴石矿物成分及稀土元素含量与氧同位素之间的关系





上一篇:用生物技术,再造工业生产
下一篇:“治癌”战略性医用同位素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