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合拍都是烂片?这次《巨齿鲨》用票房扳回



  “烂片预定。”《巨齿鲨》还未上映,就遭遇过一波差评。

  当海报上同时出现中外演员,观众潜意识里会萌生一种不信任。他们大多受到过相似的“欺骗”,宣传中强调的国际化制作,坐进影院才发现是一堆不伦不类的大杂烩――国外创作者臆想中的中国,或者是山寨版的好莱坞。近有《金蝉脱壳2》《环太平洋2》,远有《长城》,年初上映的同样由李冰冰主演的《谜巢》也是合拍片又一失败案例。

  一部纯正的好莱坞大片或者纯粹的国产片都比中外合拍片显得更有保障,这是《巨齿鲨》出品方和主控方引力影视不得不面对的困境,引力影视CEO应旭�B告诉第一财经:“中美合拍的身份相对比较尴尬,过去观众心目中并没有留下特别好的印象,很多人一看到中国演员参与较多的合拍片,第一反应这是烂片。”

  8月10日上映首日,《巨齿鲨》的排片并不十分理想,综合票房占比仅为18.2%,位列同档期第三。上映13天后,8月22日《巨齿鲨》单日综合票房占比攀升至26.8%,超越同档期的《一出好戏》,并将《爱情公寓》甩出几个身位。截至8月23日17点,猫眼专业版预测影片最终票房为10.17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巨齿鲨》的北美票房同样表现不俗,上映首周末以4540万美元将《碟中谍6》拉下北美冠军宝座,而《长城》当年在北美最终票房仅为4554万美元。截至目前,《巨齿鲨》全球票房突破3.18亿美元,蝉联两周末全球票房榜首。出品方华人文化和华纳都对这个成绩感到满意,《巨齿鲨》也创造了今年华纳在北美最好的开画成绩。

  在应旭�B看来,《巨齿鲨》的票房逆袭对业界的最大贡献,可能是给合拍片“正名”。“下一部合拍片在宣发层面的困难就会相对少一些,观众会因为《巨齿鲨》而对合拍片有正面的信任和期待。”

  40年鲨鱼热

  1975年,斯皮尔伯格的《大白鲨》问世,“鲨鱼”由此成为影视作品中出现频率极高的生物。

  作为一个凝结了怪兽、灾难、惊悚等多重商业元素的类型,“鲨鱼”题材在北美影碟市场上热度一直很高。Discovery频道连续30年,每个夏天都会推出金牌栏目“鲨鱼周”,已形成一批忠实的鲨鱼影视爱好者。

  1995年,美国畅销书作家斯蒂夫奥顿的《巨齿鲨》(The Meg)出版,旋即横扫全美各大畅销榜首。过去20年间,这一系列已经出版到第五本,积累了一大批对海洋古生物有浓厚兴趣的书粉。

  《巨齿鲨》在美国是一个拥有巨大粉丝基础的强势IP,可惜版权几经转手,成为好莱坞出名的烫手山芋。小说出版不久便被迪士尼买下影视改编权,搁置十年未有任何动作。2007年,华纳旗下的新线影业计划从奥顿手中买下版权投拍,后因公司架构变动被取消。最后买下小说改编权的好莱坞制片人贝拉艾弗里来到中国,与华人文化达成合作,《巨齿鲨》的影视化工作就此提上日程。

  在应旭�B看来,《巨齿鲨》迟迟未能影视化的原因并非好莱坞对鲨鱼题材的信心不足,主要顾虑聚焦在技术层面。“《大白鲨》中的那条鲨鱼技术含量很低,到了这个时代,人们期待出现一个更震撼、更大的鲨鱼,但是到底能不能创作出来足够震撼的银幕形象是一个巨大挑战。”

  近几年的鲨鱼题材电影包括《鲨滩》《鲨海》等通常为好莱坞B级预算,制作成本低于8000万美元,而《巨齿鲨》对外公布的成本是1.5亿美元。由于部分取景地在新西兰,享受到当地退税政策,影片的净成本为1.3亿美元,这显然是一个A级体量。

  正如影片导演乔德特杜巴所言,过去鲨鱼题材影片多使用障眼法,或多或少影响观影体验,《巨齿鲨》中的鲨鱼可以不漂亮,但一定不能看起来很廉价。因此剧组在鲨鱼造型上耗费大量精力,力求细节精致,“细节决定质感,即便这很花钱。”

  从《大白鲨》开始,鲨鱼作为心理惊悚而存在,它往往不需要露出真身,只要露出鲨鱼头或者是一排牙齿以制造惊吓效果。而在《巨齿鲨》中,巨型鲨鱼的视觉冲击力非常强烈,它庞大而凶悍的形象第一次在大银幕露出真容。《巨齿鲨》和《侏罗纪公园》一样拥有一套完整的世界观而非纯粹的怪兽电影,只不过它所缔造的世界存在于深海。

  无论是华人文化还是华纳都认为投资金额合理,“我们双方都有绿灯委员会,项目的可行性、大致票房都经过严密预测。我们一开始的目标就是A级大制作,如果没有一定的投入,不可能达到最终呈现的效果,也不可能在全球大规模上映。”

  强势IP引入中国




上一篇:听大家怎么说,雷克萨斯ES和ATS
下一篇: 激活社区商业活力 助力建设烟火里的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