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碑、史记和雅言|孔子入周留下的三个文化传



文化传播又称文化扩散。指人类文化由文化源地向外辐射传播或由一个社会群体向另一群体的散布过程。可分为直接传播和间接传播。在这个传播过程中,往往会或多或少留下一些痕迹,例如在为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周围,就留有三个相关的文化传播印迹。

一是孔子入周问礼碑。

此碑位于河南省洛阳市瀍河区东关大街东头,碑高3米多一点,宽近1米。碑面上阴文刻着"孔子入周问礼乐至此"九个苍劲有力的大字。此碑立于清朝雍正五年(公元1728年),是当时河南府尹张汉与洛阳县令郭朝鼎重修文庙时所立,距今将近300年了。

孔子曾到到当时的东周首府—洛邑来,也就是今天咱们的洛阳,学习观摩历代礼乐制度,这是历史上的一次著名事件,不仅见于《史记》等正史记载,也见于其它历史典籍和汉画像砖。

孔子(公元前551-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曾携弟子周游列国;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并且被后世尊为至圣、万世师表。曾修《诗》、《书》,定《礼》 、《乐》,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我国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二是《史记 老子韩非列传》的记载。

到洛阳入周问礼,堪称是孔子一生的转折点。回顾孔子73岁漫长的一生,以洛阳为代表的周文化对其有着巨大影响,并刻下了深深的烙印。

来洛阳前的孔子,自幼痴迷于礼乐文华,在当地已经有了一定的名气,也得到了一些鲁国公卿的赏识,身边聚集了少量的学生,正处于事业的起步期。但是鲁国毕竟只是一个诸侯国,而大量有关礼乐的典籍、文献更多的集中在“天下之中”的洛邑。到周朝的首善之区去“观先王之制”,考察“礼乐之源”,是孔子长期以来的梦想,只是春秋时期交通不便,路途遥远,所费不赀,对当时30多岁的孔子来说绝非易事。

大约周敬王二年(公元前518年)时,经过鲁国贵族南宫敬叔出面斡旋,孔子获得鲁国国君鲁昭公的准许和一车二马的资助,千里迢迢到了洛阳。

在洛阳,据说孔子曾向当时的著名学者老聃请教礼乐。老聃即道家创始人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当时为周朝“守藏室之史”,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图书馆兼国家档案馆馆长。

老子对当时还年轻的孔子说:“你所要问的那些人,他们和自己的骨头早腐烂了,只剩下他们的话罢了。况且,君子逢到好的时代就出来干番事业,遇到不好的时代就像蓬草一样,随风飘转。我听说,好的商人深藏钱财,好象一无所有;很有德行的人,外表看起来却像是愚笨。去掉你的骄气和想入非非、装模作样和不切实际的奢望吧!,对你都没有什么好处。我要对你说的就是这些”。

临别时,老子还赠言道:“我听说富贵的人送人钱财,仁义的人送人良言,我不富贵,也不能窃仁者的名声,但还是要告诉您:观察问题很透彻、言辞犀利善辩的人,假如遇到危及自身生命的事,主要原因就在于他好议论人,揭人的短处!作为子女和人臣,言语和行动都不能只考虑到自己!”

老子的话对孔子影响极大,《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记载了孔子对自己学生的感叹:“鸟,我知道它能飞;鱼,我知道它能游;野兽,我知道它能跑。跑者可用网对付,游者可以用钓丝对付,飞者可以用弓箭对付。至于龙我却无法了解,它乘风驾云直上青天。我今天见的这位老子,大约就是像龙一样的人物了。”

孔子还观摩了周天子召见诸侯和举行国家大典的明堂、祭祀祖先的太庙,祭天地的社坛等。从而对西周礼乐制度和洛阳城的奠基者周公更加崇拜,一直到临终前不久,孔子还常常在梦里遇到周公,向其执礼请教。后世的人们感念于孔子的执着,有时会将做梦这一生理现象称作“梦周公”。

洛阳之行,孔子眼界大开。回鲁国后,向他求学的人更多了,在社会上的影响也更大了。

三是孔子的口音。

据《论语·述而篇第七》中记载:"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意思是,只要是在讲授《诗》、《书》等文化典籍,以及开展礼乐活动的正式场合,孔子都操一口“雅言”。而“雅言”,简单地说,就是当时的洛阳话。

"雅言"是中国最早的通用语言,在通用意义上相当于现在的普通话。其音系为上古音系,中国古人十分重视各地方言的统一,于是就出现了"雅言",以洛阳地区语言为基础的雅言是为中国最早的通用语言。

当然,随着历史的变迁,春秋时代的“雅言”和当今洛阳话已经大相径庭,其可能更接近于今天的闽南话和客家话。




上一篇:五位基层宣讲员走进区委中心组学习会场,宣讲
下一篇:寻访红色印迹 铭记初心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