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检发现脾脏肿大,警惕“中招”骨髓纤维化



体检发现脾脏肿大,警惕“中招”骨髓纤维化

体检发现脾脏肿大,警惕“中招”骨髓纤维化


大河健康报

1589021469

文 大河健康报记者 王嘉译

安阳的曹女士在一次体检中偶然发现自己脾脏肿大,进一步检查后诊断为骨髓纤维化。

这究竟是一种什么病?是恶性肿瘤吗?为什么会“中招”?得了之后会出现哪些症状?如何治疗?

带着种种问题,记者采访到了河南省肿瘤医院副院长、河南省血液病研究所所长宋永平教授以及河南省肿瘤医院血液科主任魏旭东教授。

01

早期起病隐匿,无特异性症状

骨髓纤维化(MF)单从名字上看,似乎不是肿瘤疾病,但实际上它是一种罕见的恶性血液肿瘤,是以骨髓造血干细胞异常克隆增生,骨髓逐渐发生纤维化病变为特征的一种疾病,属于骨髓增殖性肿瘤(MPN)的一种。

魏旭东教授介绍,通俗地讲,骨髓腔好比是一块田地,可以为人体生产各类血细胞,但是因在播种过程中撒下了有问题的种子(骨髓造血干细胞异常克隆),使农作物生长的同时还会长出杂草(成纤维细胞增多)。由于田地面积有限,越来越多的杂草取代了农作物,导致作物产量不均衡甚至严重下降(造血异常),从而引起各类症状。

中国MF患者的发病平均年龄为53岁,发病率为0.3-0.6/10万,80%以上的患者都处于中危或高危阶段,49%的患者仅生存2-4年。

关于MF的发病原因,魏旭东教授表示,JAK2、MPL、CARL基因突变是MF发病的驱动因素,也就好比是恐怖分子的“首领”,80%-90%的原发性骨髓纤维化患者都存在这三种基因的突变,还有5、6种基因突变是恐怖分子的“帮凶”。

该病早期起病隐匿,无特异性症状,若不及时有效干预,病情持续进展,不但大大缩短患者的寿命,还会出现严重的全身症状。

如超半数患者会出现严重疲劳,还有脾脏肿大、贫血/血细胞异常、体重下降、盗汗、发热、无活动力、骨痛、瘙痒等症状,终末期31%的病人会转成急性白血病,导致病人的生活质量大大降低,严重影响生活信心。

02

对于改善MF全身症状,传统治疗方法疗效有限

当患者出现临床表现后,可以通过血液学检查、影像学检查、骨髓活检、基因检测来揪出“元凶”。

接下来,如何选择个体化治疗方案成为关键。

MF的治疗目标分为长期和短期,短期目标是脾脏缩小,减轻疾病相关症状,提高生活质量。长期目标是改善患者生存质量,改善或逆转骨髓纤维化病程

“骨髓移植是MF唯一的治愈方法,缺点是较白血病等骨髓移植风险大,治疗相关死亡率高、生存率低,总体生存率不足50%,所以符合移植条件的比较少,另外花费较高。”魏旭东教授说。

除此之外,脾切除手术、放射治疗、药物治疗也较为常用。

骨髓纤维化之后脾脏、肝脏肩负起髓外造血的重任,一旦脾脏再被切除,仅靠肝脏造血,肝脏也被刺激肿大,而肝脏是全身重要的代谢脏器绝不能切除。

因此,从MF总体病情来考虑,脾切除不利于长期目标的实现。放射治疗可短时间内改善脾肿大或肝肿大症状,但作用不持久。

魏旭东教授介绍,针对该病目前最常用的治疗方式是药物治疗,可以改善症状,减缓疾病进程。

传统的药物包括羟基脲、干扰素-α以及沙利度胺等,主要用来控制疾病进程或者减轻症状,在传统药物治疗中,有症状的脾脏肿大患者首选药物是羟基脲,但有效率仅为40%。

当骨髓造血功能低下时,服用雄激素可促进肾脏分泌红细胞生成素,也可直接刺激骨髓细胞的造血功能,使红细胞的生成增加,刺激红细胞造血。

而对于全身症状,传统药物均疗效有限

03

中国目前唯一治疗MF靶向药物在豫可报销

据宋永平教授介绍,诊断骨髓纤维化需要进行基因检测,是为了从根本上找出发病原因,而靶向治疗技术就是以这个发生病变的基因通路为目标靶点进行治疗。

芦可替尼是治疗这类疾病的靶向治疗药物,它通过切断过度活跃的JAK-STAT通路,借此缩小脾脏和改善全身症状(如:增加食欲、瘙痒减少、活动力增加、盗汗减轻、腹部不适减少等),延缓骨髓纤维化进程。

国际临床研究Comfort I/II 5年分析:芦可替尼组中位生存时间5.3年,对照组为2.3年,显著降低死亡风险65%




上一篇:“颜值经济”站上风口,医美基因检测可信度几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