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善:唱响军民深度融合最强音



长期以来,阿拉善各族人民与驻盟部队广大官兵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共同打造的全国全区双拥模范城(县)已成为我盟一张闪光的“城市名片”,双拥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军民融合发展的不断深入推进,“军转民”加速进行,“民参军”热火朝天,阿拉善大地正奏响水乳交融、血浓于水的时代凯歌……

自治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主席布小林在任阿拉善盟委书记时曾动情地说:“驻军部队为荒凉的阿拉善戈壁增添了许多绿色,使阿拉善这片自然的荒漠变成了感情的绿洲。”2002年以来的16年间,阿拉善军分区第七任司令员李旦生、第八任司令员张新华和第十任司令员李德海在阿拉善大地展开绿色接力。在他们的带动下,阿拉善军地融合携手植绿的规模越来越大,阿拉善军分区累计动员驻阿拉善军警部队官兵、社会各界共3万余人次,植树造林1.2万亩。经过军地双方的艰苦奋战,连绵起伏的沙丘被成片的梭梭、花棒、沙棘、沙柳等绿色植被所阻隔,腾格里沙漠边缘已形成东西宽约4000米、南北长近30000米的绿色长廊,“青年世纪林”由最初的50亩扩大到1.5万亩。

今年初,阿拉善军分区相关负责人到54个局(委、办)进行走访调研,并开展国防知识宣讲,所到单位对双拥工作、军民融合态度鲜明、鼎力支持,共提出7个方面112条意见建议。如今,书记走边关、党政军事日、走访慰问退役兵已成为常态;联席会议、联合检查、岗位责任、总结表彰等已形成制度……实践证明,阿拉善相濡以沫的军政军民关系在历史长河中历久弥新,正焕发出更加耀眼夺目的光彩。

上半年,我盟积极推进军民融合发展,与63600部队和95861部队就建立深度融合发展协商机制达成了共识,拟制《双拥共建深度融合发展协调机制》已上报盟行署;启动“双拥模范盟”创建前期准备工作;对2297名符合安置工作条件的退役士兵进行数据采集;落实;自主就业退役士兵地方经济补助政策,截至目前共发放各类补助资金50.34万元。

据介绍,2012年以来,我盟先后投入600百余万元,用于改善应急指挥体系、边防设施建设、民兵武器仓库、民兵训练基地和国防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将未通油路的3个边防连纳入地方等级公路网建设规划,在修建临哈、京新高速公路时为各部队预留战备通行出口,在国门一侧15公里处设立隔离带,为重点地区执勤检迹提供便利。针对驻盟部队常年驻守在人烟稀少、交通不便、环境恶劣的沙漠戈壁地区,部队建设和日常生活存在困难的实际情况,从2011年开始,我盟累计为驻军部队投入1.36亿元,用于驻军部队官兵的生活补助、办公经费及部队基础设施、训练设备、生活设施和应急装备购置等,有效地改善了部队的战备、训练、工作和生活条件。截至目前,阿拉善盟所有边防连队全部实现了通信号、通常明电。

与此同时,阿拉善军分区为军休所老干部捐助了系列健身器材,传递着军民鱼水浓厚情谊;联合地方创新开展了送理论进边关、送法律进基层、送文化进哨点、送服务进心理、送姻缘进军营的“五送五进入”综合宣传服务活动,着力营造军政“一盘棋”、军地“一条心”、军民“一家亲”的浓厚氛围。

家住阿左旗巴彦浩特镇的抗战老红军甘成香今年已经80多岁,他怀揣着一颗为国防事业做点事的赤子之心,将自己的三轮电动车改装成党史军史大篷车,坚持30年如一日地在巴彦浩特广场、街头等人员密集区进行国防宣传,全盟10余万人次接受了生动的国防教育;阿左旗银根苏木牧民吉满一家三代都是民兵,他们坚持60余年与边防官兵守望相助、共守边关……诸如此类的事迹不胜枚举,被媒体报道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目前,阿拉善社区拥军、行业拥军、军事夏令营、军营开放日等群众性军民共建活动蓬勃开展,全盟成立民营企业拥军协会3个,建立双拥工作站、拥军优属服务队等社会拥军组织30多个,进一步夯实了双拥工作的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热爱人民军队、关心军人军属”在广袤的阿拉善大地蔚然成风。

阿拉善是典型的沿边开放区、军事要害区、民族聚居区、宗教活跃区和自然灾害频发区,双拥共建的使命责任尤为重大。阿拉善700多公里的边防线就是军民共建的双拥线。多年来,我盟始终坚持军地双向用力、联手封控,采取政策宣传、引导教育、信息互通、协作守防等形式,在重要时节与敏感时段,组织军警民支援一线,增强管控效果。每年评选表彰奖励优秀“蒙古包哨所”和“民兵信息员”,发挥他们语言相通、习俗相近、血脉相连的优势,及时互通情报、联手管边护边,有效维护了边疆安全稳定。




上一篇:优博讯:重大资产重组申请获证监会受理
下一篇:厦门跨岛发展:摊开手掌 “五指”生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