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闭百年的皇史宬开放 古代皇家档案是怎样存放的



明清皇家“石室金匮”藏着哪些秘密?历经岁月洗礼的图籍档案,记录了哪些重要内容?这些都可以在位于南池子大街136号的明清皇家档案库——皇史宬中找到答案。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近日完成对皇史宬的修缮和展览布设,封闭百年后,这座故宫边上的“神秘小院”正式开放团体预约参观,珍贵的文化遗产,向世人展示着古人的高超智慧和精良工艺,延续着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记忆。

观展·解码

何为“石室金匮”?

保护皇家档案的“双保险”

皇史宬是我国现存最完整、历史最悠久的皇家档案库,始建于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距今有480余年的历史,其整体建筑及原始格局保存完整,1982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皇史宬是如何存放皇家重要档案的?在皇史宬正殿基本陈列“石室金匮皇史宬”中,可以一探究竟。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工作人员介绍,我国古代重视典籍档案的保管与保护,将其“藏之金匮,置之宗庙”,以为世鉴。“石室金匮”便是我国古人珍藏档案的重要方式,指把重要档案放入金匮中,再把金匮放置在石室内。其中,“金匮”是指金质的盒子,“石室”是指砖石砌筑的房屋。

皇史宬便是依中国传统“石室金匮”的贮藏理念,历时两年建成,专门用于存放明清皇帝的实录、圣训等珍贵典籍。进入皇史宬,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皇史宬正殿,它是北京最大的无梁殿建筑,不用一钉一木,皆以砖石建造,是名副其实的“石室”。

跟随工作人员指引,步入殿内,便可一窥正殿内的细节:厚重的石门和墙壁、高大的石台基、东西对开的窗子、穹隆式的殿顶……为何这样设计?工作人员揭秘,这其实体现了皇史宬最重要的功能——防火,这样的设计更易通风,冬暖夏凉,使得室内整体保持恒温恒湿,整座建筑具有良好的防火、抗震性能,有利于档案文献的安全保管。

沿楼梯登上1米多高的大石台,32座明清两代金匮整齐排列,置于正殿中央,气势壮观。“这些明清两朝留存至今的金匮,虽饱经岁月洗礼,仍光彩依旧。”工作人员介绍,金匮在古代相当于收藏绝密文献的“保险柜”,每个约长1.35米、宽0.75米、高1.3米,使用楠木或樟木制作,外部包裹鎏金铜皮,可防虫蛀、霉变。根据史料记载的金匮大小来估算用金量,平均每一个金匮需要用到近1公斤的黄金,可见皇家对于这些档案的重视。这也是保护皇家档案免受火患的第二道防线,金匮与石室,成为保护皇家档案的“双保险”。

金匮收藏的档案有何内涵?

记录明清帝王言行、重要政事

明清时期,皇史宬主要收藏实录、圣训、玉牒、《永乐大典》副本、将军印谱等史籍典册。正殿的基本陈列中,配合金匮展出的展板上,详细解读了金匮所藏文献档案的作用。其中,实录是重要的编年体史书。明清两代,新帝即位后,为前一任皇帝开实录馆,收集、整理前朝旧事,以时间为序,纂修实录,记录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事迹。实录修成后,从中摘录帝王的上谕内容,将帝王言论分类汇编,纂修为圣训。工作人员介绍,这两类文献内容详实,装潢考究,是研究古代帝王言行、重要政事、典章制度及古籍装潢的重要文献。

按照纂修制度,清实录形成多个版本,依装帧和开本大小,分为小黄绫、小红绫和大红绫3种,小黄绫本用于进呈皇帝御览改定后,作为缮写4份红绫本的母本。其中,小红绫2份,一藏乾清宫,一藏内阁实录库;大红绫本2份,一藏皇史宬,一藏盛京。金匮内存放的实录和圣训为大红绫本,实录有满、汉、蒙文3种文本,圣训有满、汉2种文本。

理解了金匮保存皇家档案的内涵,再观看这些金匮,其表面錾刻着精美的云龙纹,仔细看,每个金匮上的祥龙造型各不相同,这是因为每个金匮来自明清不同朝代。工作人员说,正是每个朝代审美特点、铸造技术各不相同,让今天的我们得以见到这些独具特色的精美纹饰。据记载,明朝制造金匮19座,清承明制,继续制造金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现藏金匮152座,参照乾隆朝《皇史宬全图》中的金匮数量,将其中32座保存在皇史宬正殿,其余迁入该馆新馆。

除金匮外,正殿内,石台东北和西北角各立有石碑一座,东北角石碑上刻有乾隆帝“恭瞻皇史宬”诗文,西北角石碑上刻有乾隆十五年(1750年)恭送实录、御容及玉牒至盛京的御书。

观展·亮点

乾隆时期《坤舆全图》

当时中国最新最全地图

清代皇帝与传教士的互动颇多。展厅里,一幅绢本彩绘《坤舆全图》则是法国传教士蒋友仁绘制,进呈给乾隆帝的。这张地图中,采用秋装投影法画出了除南极洲之外的所有大洲,对中国的疆域进行了非常细致的描绘和标注,除东西两半球图外,四周绘有十余幅天文图。这是中国当时最新、最全的世界地图,蒋友仁为中国人带来了哥白尼的日心说,介绍了开普勒三大定律以及欧洲天文学的一些最新进展。这张图涵盖了16世纪至18世纪中叶,东西方地理和天文学方面最新成果。




上一篇:新华全媒+丨北京各方应对今冬首个寒潮
下一篇:被明星起诉的年轻人:待业大专生,为还赔偿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