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心脏日|同济大学青年科学家,追问心血管



·模拟调控心内膜细胞的变化过程,生成更多的血管来供血,就能避免大面积的心肌凋亡,修复心脏损伤。这也是一个有前景的应用方向。

【编者按】

9月29日是第23个世界心脏日,“万众一心”是今年的主题。由世界心脏联盟确定并创设于1999年,其目的是在世界范围内宣传有关心脏健康的知识,并让公众认识到生命需要健康的心脏。

澎湃科技2022年“世界心脏日”专题,聚焦一项持续百年的科学探索、一场中国首例国产全磁悬浮式“人工心脏”植入手术、一位探索心血管再生的青年科学家,希望更多人关心健康,从“心”开始。

唐娟所在团队研究发现,在心脏发育过程中,心内膜细胞会动脉化,帮助心脏供血。

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全球每年心血管疾病导致175万人死亡,占全球死亡人数的31%。全球因心脏疾病而死亡的人数已经超过任何其他疾病。在中国,由心血管疾病引发的死亡人数一直居于首位,其中因心肌梗死引起的心肌细胞丢失而导致的心力衰竭,是心血管病总死亡率不断上升的主要原因。

长期以来,科学界公认,“心肌梗死或心肌受损后不能有效自我修复”,如何修复受伤的心肌,帮助心脏再生,成为科学家需要攻克的难题。

2018年10月,美国干细胞领域大牛Piero Anversa被证实论文造假,“c-kit阳性心脏干细胞分化为心肌细胞”事实上并不存在。多年来,许多重复试验失败,令该学说屡遭质疑,却依然占据着主流。

对其完成“最后一击”的是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周斌课题组。当年5月,他们发现,不论是处于心脏的生理稳态还是心肌梗死后,成体小鼠中的内源性非心肌细胞不会形成心肌细胞。

这一结论虽然令人沮丧,却也在意料之中。当时,现任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百人计划”特聘研究员的唐娟,正在周斌实验室做博士后研究。一年前刚进组时,她便接手了另一个重要课题Sca1+心脏干细胞的命运研究,成功搭建起小鼠的谱系示踪模型。在随后的三年里,她一步步探索Sca1+细胞在心脏和血管中的转分化情况,尽管仍然没有发现分化出心肌细胞,却为血管再生修复提供了新的见解。

凭借一系列出色的工作,今年8月底,唐娟入选了第二届“上海科技青年35人引领计划”。

在9月29日“第23个世界心脏日”前夕,唐娟接受了澎湃新闻记者()的专访。

世界心脏日|同济大学青年科学家,追问心血管

唐娟现任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百人计划”特聘研究员。

讲述细胞命运的“完整故事”

多细胞生物的生长发育基于细胞分裂和分化。在一定的生理或者病理条件下,某些终末分化的成体细胞也会发生去分化(dedifferentiation)或者转分化 ( transdifferentiation),变为另外一种细胞或组织类型,例如肿瘤的发生、心脏成纤维细胞再编程转分化为心肌细胞等现象。由于胚胎干细胞存在伦理的争议,成体干细胞日益被视作人体组织再生的解决方案。

单个细胞及其所有后代细胞的分化和发育活动,被称作细胞的命运决定。细胞谱系示踪可以追踪和观察这一过程。

2018年12月,一篇题为“成年小鼠心脏中Sca1+心脏祖细胞的命运图谱”的论文以“research letter”的形式发表在国际心血管领域顶尖期刊《Circulation》上,唐娟是第一作者。研究使用Cre-loxP 介导的谱系示踪技术,发现在正常生理和心脏损伤模型中,成体Sca1+心脏干细胞并不转分化为心肌细胞,但具有转分化成血管内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的潜能,从而通过血管新生促进心脏修复。

同期共有5篇Sca1+心脏干细胞相关研究发表,得出了一致的结论。哈佛大学教授理查德·李(Richard T. Lee)撰写专题评论指出,谱系示踪技术的发展改变了原有的认知,形成新的共识,“这本质上就是科学的过程……我们应该为在本期刊物中从事成体干细胞研究的研究人员鼓掌,而那些开启这场冒险的研究人员同样值得掌声。从长远来看,科学更像是一项团队运动,而不是个人运动。”

回望这段经历,唐娟则更加意识到,重要的科研工作往往十分考验时效性,“如果没有及时完成,即使再重要,等别人已经发表了,可能就没用了。”她也认为,对心脏成体Sca1+干细胞转分化为心肌细胞潜能的否定,主要源于技术的进步,但科研人员应该具备勇于质疑权威的科学精神。




上一篇:新能源汽车赛道上演“中国速度”:连续七年全
下一篇:康希诺H股大涨7%,吸入式新冠疫苗附条件获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