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基因研发竞跑,中国不能掉队



无论转基因面临多少挑战,遭受多少质疑,在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朱桢看来,“转基因技术仍是育种的主流技术手段。转基因的前沿基础研究,对多学科发展起到牵动作用。通过重大专项的实施,承担单位的育种能力逐渐提高,中上游结合更加紧密。” 在日前召开的“农业前沿生物技术前瞻”圆桌会议上,转基因成为专家们绕不过的热议话题。

虽然产业化滞后,但与会专家形成一致共识的是:我国在转基因研发方面已从“跟跑”到“并跑”甚至部分“领跑”,在世界各国以转基因为核心的生物技术竞技中,中国必须积极参与并引领其发展。

“在这种情况下,系统分析我国转基因技术的研发能力,规划制定发展战略,有利于促进我国转基因生物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中国工程院院士万建民表示。

全球转基因技术研发创新竞争加剧

“转基因技术是指利用基因重组技术,将人工分离或修饰的功能基因导入生物体,从而使其在抗病虫、抗逆、营养和品质等方面满足农业生产和人类消费需求的一种技术。” 5月1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林敏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专访时说,理论上讲,转基因与传统育种技术是一样的,只是速度更快、效率更高。

转基因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经历了技术成熟期和产业发展期,目前已进入以抢占技术制高点与培育现代农业生物产业新增长点为目标的战略机遇期。

林敏介绍,当前全球转基因技术研发呈现新的态势。一是研究领域不断拓展。研究种类由最初非食用的烟草、林木、棉花到直接食用的水稻、蔬菜、水果等;目标性状从单一的抗虫、耐除草剂向抗旱、养分高效利用等方向拓展;含有复合功能基因、改善营养、增进健康的新一代转基因作物的研发明显提速,成为竞争的新热点。美国新推出的转基因玉米,聚合了8种新型基因,能够兼抗地上地下6种害虫并耐2种除草剂。二是转基因技术更加准确高效。新一代基因转化技术实现了定点整合、无选择标记和外源基因删除,转化过程更为精准可靠;突破了基因型限制和多基因聚合的技术难题,实现了标准化、规模化、工厂化操作,大大提高了转化效率。三是研发投入大幅度提升。巴西、阿根廷、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对转基因作物研发投入成倍增加,势头强劲。世界前三强种业公司(孟山都、杜邦—先锋、先正达)年研发投入均超过10亿美元,占销售收入的10%左右。

“转基因是育种的核心技术,目前仍是产业竞争焦点,中国不能中途掉队。”林敏说。

转基因水稻研究,我国居国际领先地位

就转基因技术而言,我国的态度是一贯的,即要加强农业转基因技术的研发,抢占技术制高点。从近10年来中央一号文件有7次提到转基因,便可见一斑。

事实上,自上世纪80年代初期,“863”、“973”等国家科技计划都将转基因技术研发与安全性评价研究作为重大项目予以支持,2008年国家启动实施了“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将转基因技术上升至国家战略。

“正是由于国家的支持,特别是重大专项的实施,我国在转基因研发方面取得了一批标志性成果,逐渐缩短了与国际的差距。”中国工程院院士尹伟伦说。

尹伟伦介绍,我国是世界上继美国之后,第二个拥有自主研制抗虫棉的国家,国产抗虫棉市场份额由最初的5%,上升到目前的95%,抗虫棉品种的应用减少杀虫剂用量70%—80%。此外,新型抗虫转基因水稻抗螟虫效果达95%以上,比对照增产5%以上;抗虫转基因玉米高抗玉米螟,比对照增产5%—8%等等。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2013年—2015年,以水稻为材料的生物技术领域,发表在《自然》《科学》杂志的论文,67%都是由中国科学家在本土独立完成的,研究水平居国际领先地位。”尹伟伦强调。

此外,我国目前在牛和山羊等主要家畜上的克隆效率居国际同一水平;我国科学家独立完成了籼稻的全基因组测序,成为少数几个能独立完成作物测序工作的国家之一。

林敏也认为,对于转基因技术的理论基础研究,特别是农业生物组学方面,中国与美国已成为目前最强的两个国家。据有关报道,2013年中国发表转基因SCI论文数量为432篇,比美国少71篇;2014年中国达到447篇,与美国仅相差9篇。

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可用基因是关键

“尽管基础研究成绩斐然,但不容否认,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国转基因技术研发水平的差距依然很大,整体研发力量依然薄弱,原始创新能力亟待提升。特别是在转基因核心技术方面,依然是受制于人,需要进一步提升。”林敏说。




上一篇:中国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初见成效 但仍任重道远
下一篇:中农办:中国转基因市场不能都让外国占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