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城实行生活垃圾分类满月:习惯的养成,实效的初



原标题:上海实行生活垃圾分类满月:习惯的养成,实效的初显

  【编者按】

  8月1日,上海推行生活垃圾强制分类“满月”。

  这一个月来,“垃圾分类”旋风席卷全城,上海生活垃圾分类效果初显:居民家里的垃圾桶多了,垃圾厢房变整洁了,高科技产品也用上了,志愿者的活儿逐渐少了,就连来沪游客也初步知晓如何分类了……

  即日起,澎湃新闻特推出系列稿件,全方位呈现生活垃圾分类“新时尚”让居民习惯如何改变、文明之风如何浸入人心。

  一个月的时间,可以改变很多事,甚至包括习惯。

  如果时针倒转一个月,32岁的余飞(化名)恐怕无论如何都没有想到,如今的他竟能每天都把干湿垃圾分得那么细致。

  “如果不小心分错了,甚至还会有种负罪感。”余飞说,短短一个月,从不理解、不习惯到主动学习、认真分类,他感受到了身边很多人的用心和热情,自己也早已乐在其中。

  和余飞一样,当上海在全国率先将垃圾分类纳入法治框架,广大市民养成了自觉主动将垃圾分类投放的好习惯。

  短短一个月,上海已大不同。

申城实行生活垃圾分类满月:习惯的养成,实效的初

  7月3日,在上海市黄浦区五里桥街道龙华社区,志愿者陈启法用干湿分离器帮助居民投放湿垃圾。 方喆 摄

  上海生活垃圾分类效果初显

  7月1日起,《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开始施行,上海步入垃圾分类强制时代。

  作为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上海再一次领全国之先,率先将垃圾分类纳入法治框架。

  为什么要推行垃圾分类?因为中国等不及了,作为特大型城市的上海,更等不及了。

  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处理,是公认的走出“垃圾围城”困境的最佳路径。因此,对上海而言,实施强制性垃圾分类,已是迫在眉睫的事。此外,上海推进垃圾分类还有另一层意义——这也是贯彻中央的要求,为全国做出表率。

  面对垃圾分类这块“难啃的骨头”,上海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底气和实力。

申城实行生活垃圾分类满月:习惯的养成,实效的初

  7月10日,国家会展中心展馆餐饮区域保洁员将顾客吃完的盒饭收集起来分类投放。 方喆 摄

  早在2000年,上海就已成为国内首批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城市。这一次,上海将垃圾分类纳入法治框架,明确责任主体。对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很多市民有了更高的认识,学习热情也随之点燃,整个城市的垃圾分类实效显著提高。

  7月24日,上海发布2019年4-6月各区及各街镇垃圾分类实效综合评测结果显示,上海生活垃圾分类实效较2018年有明显提高,从2018年全年约15%上升到 6月底的32.5%。

  “这是上海市民文明素养的体现,也是《条例》给予的法制保障。”上海市绿化和市容局环卫管理处副处长齐玉梅说,从《条例》生效后的情况来看,全市居住区生活垃圾分类实效达标将会进一步快速提高。

  不负众望,上海生活垃圾分类效果初显,已为其他城市作出表率,并正向全国推广。住建部称,包括北京、天津等在内的46个重点城市将先行先试,到2020年底,要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

申城实行生活垃圾分类满月:习惯的养成,实效的初

  7月20日,上海市民在一家大卖场里挑选分类垃圾桶。 视觉中国 图

  “垃圾分类”的背后是数万人的努力

  上海推进垃圾分类工作所取得的成绩,并非偶然。

  其背后,是中共上海市委、上海市政府的高度重视,是健全的法治保障、人性化的政府服务,是基层干部的用心、数万名志愿者的努力、全民参与的热情,以及各种让人赞叹的高科技设备、凝聚百姓智慧的“神器”。

  “生活垃圾分类是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城市精细化管理、保障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中共上海市委书记李强多次强调,要以更大决心、更大力度全面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在专题调研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时,他甚至亲自示范,现场演示了正确的“扔瓶”方式。

  “要为上海市民点赞,向上海市民致敬,向上海市民表示衷心感谢!”7月22日,市委副书记、市长应勇在向上海市第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作报告谈到生活垃圾分类时说。随后,他起身面向全场深深鞠了一躬,会场内爆发出一阵热烈掌声。




上一篇:全文|央行发布2019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
下一篇:山东沂源:减税降费“酶”开颜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