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孢类抗生素 4 个常见误区和 3 大注意事项!



头孢菌素类(cephalosporins)抗生素是目前临床应用最广泛的 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目前根据其抗菌谱、抗菌活性、对 β-内酰胺酶的稳定性以及肾毒性的不同,分为五代。


4 个常见误区


误区一:头孢菌素类药物一日剂量一次给予

对于头孢类药物日一次使用是不合适的。头孢类药物平均半衰期在 1-2 h 左右,除了头孢曲松半衰期为 8 h 可日一次给药外,其余头孢类药物通常均应每日多次给药。

头孢类药物为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评价其细菌学疗效的指标是体内药物浓度超过最小有效抑菌浓度(MIC)的时间。说白了就如同一场「马拉松」比赛,不在于你前期「爆发力」有多强,而在于你是否有能坚持到终点的「持久力」。

当头孢类药物浓度达到对细菌 MIC 的 4-5 倍时,杀菌速率达到饱和状态,即使药物浓度继续增高,杀菌活性及速率也并不会有明显的改变,反观血或组织浓度低于 MIC 值时,细菌便可迅速重新生长繁殖。

记住,不要让细菌嘲笑你不够持久。


误区二:头孢代数越高肾毒性越小,不需要调整剂量

对于大家认为一代头孢肾毒性大,肾功能减退需要减量,三代头孢肾毒性小,肾功能减退应用时无需减量,这也是不合适的。关于调整剂量的问题应根据药物排泄途径适当进行调整,而非根据头孢的分代普遍认为无肾毒性的不需调整剂量。

头孢他啶为三代头孢,当患者出现肾功能减退时,无论是轻、中、重度均需要减量使用;

头孢噻吩需在肝内代谢成为去乙酰头孢噻吩,20%-30% 经肝代谢,60%-70% 经肾排泄,因此严重肝病时则需减量慎用。


表 1(点击可查看大图)


误区三:头孢类药物级别越高,预防感染的效果越好

头孢唑林是目前常用于围手术期预防用药的主要品种,预防手术部位感染通常选择针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药物,而头孢唑林对甲氧西林敏感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SSA)的作用是头孢菌素类最强的,同时有充分的预防有效的循证医学证据支持。

临床常见的误区认为头孢类药物级别越高预防效果越好,例如手术范围大升级为三代头孢预防感染,结果选用的是头孢他啶以及头孢哌酮舒巴坦钠,而事实上头孢他啶对于甲氧西林敏感的葡萄球菌仅具有中度活性(MIC90  8~16 mg/L),头孢哌酮对革兰阳性菌作用弱,因此头孢他啶和头孢哌酮作为预防用药并不优于头孢唑林和头孢呋辛。

关于卫办医政发〔2009〕38 号中各别的一些手术预防用药推荐了头孢曲松,但由于三代头孢菌素可以诱导产酶,可使病原菌产生耐药性,因此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2015 版》中已经修改了头孢曲松作为围手术期预防用药的推荐。

近年来也有文献证实头孢曲松预防用药并不优于一、二代头孢,与指导原则推荐一致。从数据来看,2006 年到 2015 年 ESBL-EC 的发生率都维持于 55% 左右,2016 年降至了 45.2%,经过管控后确实也得到了明显改善。


误区四:治疗呼吸道感染时,双 β-内酰胺类抗菌药联合使用


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CAP)时,存在三代头孢联合青霉素,一代头孢联合三代头孢。例如头孢曲松联合青霉素 G,是基于一些医生认为头孢曲松抗菌谱偏革兰阴性菌,青霉素抗菌谱偏革兰阳性菌的错误认识。
而事实上三代头孢中的头孢曲松及头孢噻肟对于肺炎链球菌包括耐药的肺炎链球菌(青霉素 MIC ≥ 2 mg/L,PRSP)具有较好的抗菌活性,但是同为三代头孢的头孢他啶对日渐增多的青霉素不敏感的肺炎链球菌(PISP)是耐药的,头孢他啶和头孢哌酮是主要治疗铜绿假单胞菌及革兰阴性菌的三代头孢菌素,对革兰阳性菌作用弱,与头孢曲松和头孢噻肟抗菌谱上还是有区别的。


表 2:抗菌谱的区别

病原菌

 

抗菌药物

 

A 组溶血性链球菌、草绿色链球菌、肺炎链球菌、甲氧西林敏感葡萄球菌

 

头孢曲松、头孢噻肟

 

铜绿假单胞菌

 

头孢他啶、头孢哌酮

 


值得强调是,对于治疗有误吸风险的 CAP 时优先选择具有抗厌氧菌(脆弱拟杆菌属、梭杆菌属等)活性的药物,包括阿莫西林/克拉维酸、莫西沙星等,而头孢曲松及头孢噻肟所覆盖的厌氧菌为消化球菌及消化链球菌,应用时需联合甲硝唑、克林霉素等。
但是,β-内酰胺类药物双联合也并非是绝对错误的!




上一篇:首个狼疮性肾炎(LN)药物!新型同类最佳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voclosporin获美国FDA优先审查!
下一篇:抗生素破坏小鼠社交大脑的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