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新一轮先行先试改革“掷地有声”



  9月29日,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召开中关村新一轮先行先试改革配套政策新闻通气会,介绍了涉及科技成果转化的《关于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开展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医疗卫生机构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费改革试点实施方案》《关于推动北京市技术经理人队伍建设工作方案》《北京市技术转移机构及技术经理人登记办法》《北京市关于落实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的实施意见》共4项配套政策。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党组成员、副主任张宇蕾,委机关和市教委、中关村科学城管委会、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北京理工大学、北京伟杰信巴西vs瑞士让球 有限公司等有关单位人员出席活动并介绍相关情况。

  “‘先使用后付费’试点政策解决了高校和企业成果转化‘死亡谷’的问题。”北京理工大学技术转移中心主任陈柏强感慨道。多年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让他深知校企之间难以跨越的“鸿沟”:企业担心高校成果“不行”,高校担心企业给成果的价格“太低了”。《关于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开展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医疗卫生机构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费改革试点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先使用后付费”试点政策)解决了转化双方的“信任危机”。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肖尤丹认为,这将从制度上探索出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高校院所高水平供给、中小微企业创新发展、中介机构精细服务和区域构建创新生态”四方共赢的科技成果转化新循环、新模式。

  让转化主体吃下“定心丸”

  为释放科教资源创新潜力、激发创新创业主体活力、优化创新创业生态,中关村新一轮先行先试改革围绕科技成果转化推出“先使用后付费”试点政策和《关于推动北京市技术经理人队伍建设工作方案》《北京市技术转移机构及技术经理人登记办法》《北京市关于落实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的实施意见》等系列政策。

  张宇蕾强调,“先使用后付费”试点政策旨在解决中小企业使用高校院所科技成果渠道不畅、许可费用高等问题。

  “高校院所高质量科技成果本地转化不足、中小微企业转型升级所需高质量技术供给不足,是长期影响和制约北京创新资源集聚优势向区域产业优势转变的关键性难题。”肖尤丹认为。“造成这些难题的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交易信息了解难,二是技术定价评估难,三是实施风险分担难,四是双方深度捆绑难。”

  陈柏强说,高校和企业双方迈开成果转化的第一步非常重要,但也非常艰难。

  科技成果转化处副处长叶茂盛介绍,这项政策支持高校院所通过许可方式转化科技成果,授权中小微企业先行实施,同时约定后续收益,降低合作门槛,形成面向未来的协同创新利益共同体,将有利于发挥中小微企业创新主体的作用。

  陈柏强表示,新一轮先行先试改革政策让转化双方更有“底气”,也更有信心向前迈一步。新时期,我国重视中小微企业发展,并着力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在这样的背景下,这些政策是对科技成果转化方式的一个再创新。

  肖尤丹认为,相比现有的科技成果转化促进政策,“先使用后付费”试点政策更加着眼于高质量科技成果供给的大局,从算大帐的角度看待科技成果转化对中小微企业创新转型、区域创新生态构建和首都高质量发展的功能与作用。他还表示,新政策遵循市场规律、合理配置各方风险与收益,立足切实降低中小微企业取得及使用高校院所先进技术的信息成本、资金成本和风险成本,有力保障高校院所成果转化合法权益、防范市场风险,用小切口、小资金,推动高校院所权益、企业成本和社会整体效益实现新的平衡。

  中关村科学城已先期开展落实工作。中关村科学城管委会知识产权处处长张芳英介绍,目前已经征集了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等10所驻区高校院所的拟开放许可、“先使用后付费”许可或免费许可意向专利1387件,其中“先使用后付费”许可意向专利991件。

  姜世军表示,下一步将选择相关市属高校作为试点单位,建立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费”机制、信用担保机制、配套奖补机制,探索形成高校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费”新模式,推动高校科技成果流向企业。

  为科技成果转化涵养人才资源

  技术经理人是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的探路者和“催化剂”,在科技成果产业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上一篇:周口市科技工作高质量发展十年纪实
下一篇:广发基金调研汤臣倍健、佰仁医疗等 20 只个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