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影响骨代谢的生化指标都有哪些作用?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在伴随人一生的骨转换过程中,骨代谢生化指标发挥重要调节作用骨是具有新陈代谢的活组织,由破骨细胞吸收旧骨、成骨细胞生成等量新骨取代以完成骨转换。
骨代谢生化指标包括:钙磷代谢调节指标、骨形成标志物、骨吸收标志物、激素与细胞因子。其中骨形成标志物与骨吸收标志物合称为骨转换标志物。骨代谢生化指标分别来源于骨、软骨、软组织、 皮肤、肝、肾、小肠、血液及内分泌腺体等,是由成骨细胞或破骨细胞分泌的酶和激素,以及骨基质的胶原蛋白代谢产物或非胶原蛋白。01
骨代谢调控激素
甲状旁腺素:可精细调节骨的合成、分解代谢,对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的分化、成熟、凋亡发挥重要作用。
降钙素:可降低破骨细胞的数量、抑制破骨细胞的活性,减少骨吸收;抑制小肠对钙离子的吸收,降低体内血钙浓度。此外,降钙素对许多骨代谢疾病所引起的骨痛症状也具有良好的缓解作用。
维生素 D3:是自然存在的脂溶性维生素,属类固醇激素。人体内维生素D的来源有内源性合成和外源性吸收两种。内源性合成指在阳光或紫外线照射下,表皮组织的7-脱氢胆固醇经光化学反应转化成维生素D3 。环境因素(香烟、空气微粒、吸入性氧化剂等)、日照、地理纬度、年龄因素、皮肤因素、种族、人工紫外线等都影响维生素D3的合成。
外源性吸收指人类通过摄取含有维生素D2或D3的饮食来补充体内维生素D含量。02
骨形成标志物
骨形成标志物包括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骨钙素、Ⅰ型前胶原 C-端前肽/N-端前肽、骨保护素。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的增殖、分化和成熟与骨骼的正常生长发育密切相关,反映骨细胞的形成和活动状态。
骨钙素在调节骨钙代谢中起重要作用,成熟的骨钙素主要沉积于骨组织间质细胞外和牙质中,少部分释放入血循环中,能够维持骨的正常矿化速率,抑制软骨的矿化速率,并抑制骨异常的 羟磷灰石结晶形成。
Ⅰ型前胶原 C-端前肽/N-端前肽在血清中的含量反映成骨细胞合成骨胶原的能力, 其血液中的含量主要反映Ⅰ型胶原的合成速率和骨转换的情况,是新骨形成的特异性的敏感指标。
骨保护素又称护骨素,主要作用是影响骨代谢,可提高骨密度,增加骨小梁骨量,减少破骨细胞数,控制钙的吸收。03
骨吸收标志物
骨吸收标志物主要包括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I 型胶原交联 C-末端肽、I 型胶原交联 N-末端肽、尿吡啶啉、尿脱氧吡啶啉。
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主要来源于破骨细胞。作为骨吸收标志物,是一个有特异和高敏感度的骨吸收指标。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增高见于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 慢性肾功能不全、畸形性骨炎、肿瘤骨转移、高转换型骨质疏松等;降低见于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
I型胶原交联C-末端肽在骨的有机质中,是使用最为广泛的胶原降解标志物。I型胶原交联C-末端肽水平反映了破骨细胞骨吸收活性,是骨吸收的重要生化标志物,主要反映了溶骨性变化时的骨代谢指标变化,其升高程度与破骨细胞活性增高的程度相一致。骨质疏松症、Paget’s病、多发性骨髓瘤和肿瘤骨转移等患者血清CTX水平升高。I型胶原交联N-末端肽是骨胶原在肝脏中降解后尿中出现的一种稳定的最终产物,是反映骨吸收的特异和敏感的指标。骨质疏松、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畸形性骨炎、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肿瘤骨转移和多发性骨髓瘤等都观察到。I型胶原交联N-末端肽水平的升高。I型胶原交联N-末端肽因其反映骨吸收特性的稳定性与敏感性,被认为是诊断骨吸收破坏特异性较高的指标,对骨代谢性疾病的早期预防、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转归判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骨代谢生化指标临床应用专家共识,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2019 年 10 月第 25 卷第 10 期
本文首发丨重医大附三院内分泌疾病中心
责任编辑丨曹前
版权申明
本文转载 欢迎转发朋友圈
- End -




上一篇:刘明教授:夯实营养治疗个体化、营养通路规范化
下一篇:NTRK病友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