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爱耳小常识科普



“1像旗杆直又直,2像鸭子水上漂,3像一只小耳朵……” 每个人都耳熟能详的这首数字儿歌很形象地告诉了我们人身体上的3就是我们的耳朵。这种形象认知在全世界都是通用的。

耳是人体五官当中管听觉的器官,它不单纯是指像“3”的这个外耳,它还包括中耳和内耳。就功能而言,耳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感受和分辨各种声音,还能提供我们对位置和空间的感受能力。接下来我就大家经常咨询的问题汇总一下,详细介绍我们日常生活中关于保护耳朵的小常识。

1. 游泳洗澡耳朵进水啦

这里要提醒尤其是各位宝妈,宝宝第一次游泳之前最好有专业医生可以给宝宝检查一下外耳道。因为每个人的耳道发育都不尽相同,这里有遗传因素,也有个别的个体因素。如果爸爸妈妈有一方曾经患过外耳道炎、中耳炎等疾病,那么就应该更加重视宝宝的耳道情况。不是说外耳道炎会遗传,而是外耳道骨壁结构会有遗传,有的人外耳道天生比较宽敞、直,如果进水或者异物,很容易排出,自身的耵聍也比较容易排出,而有些人外耳道比较窄,弯曲度高,有水或者异物进入后会存留比较长时间,自身的耵聍也不容易排出,脏水将耵聍泡软后膨胀,会刺激耳道壁皮肤及鼓膜,容易引起感染及听力下降。所以,在不熟悉宝宝耳道情况的前提下最好不要带他去游泳池潜水。要去的话就一定要备好耳塞,做好防护。那普通的带个游泳圈戏水、还有冲洗淋浴要不要紧呢?只要不是对着耳道朝里面灌水,一般的戏水、淋浴都不会有问题的。

2. 擅自掏耳要谨慎

生活中还会遇到很多宝妈,自己购买了一些带灯的闪闪可爱的挖耳勺,想掰着宝宝的耳朵,给他把耳屎掏的干干净净。这一点也要告诉大家:擅自掏耳朵要慎之又慎。首先,婴幼儿的外耳道骨部和软骨部还没有完全发育好,耳道易塌陷、狭窄,容易因刺激而受伤。其次耵聍,俗称“耳屎”,它是由我们外耳道的皮脂腺和耵聍腺的自然分泌物所组成,它不仅可以保护外耳道的皮肤,而且由于它的成分和气味,还可以阻止真菌细菌等微生物和小昆虫的入侵。当耵聍积存比较多的时候会随着人们跳跃,咀嚼等动作自动脱落掉出,一般情况下没有必要进行人为的清理。相反如果用异物去刺激清理外耳道,如棉签、挖耳勺、小卡子等,会刺激外耳道后壁皮肤上分布的迷走神经耳支,引起反射性咳嗽。这种情况对于没有任何思想准备和医学知识的宝妈来说,很容易导致手抖而伤及宝宝耳道。每年因为掏耳朵不当导致的外耳道和中耳损伤就诊的不在少数。

3..噪音、强音要远离

还有一些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就是噪音环境,以前我们可能带着小孩去放鞭炮,去围观崩爆米花,看看强声下面谁能眼睛都不眨,躲也不躲谁就是“小勇士”。现在我们要知道,强声刺激对我们的听力有极大的损害。

位于我们内耳耳蜗的听觉感受器上面有很多脆弱精细的毛细胞,不同部位的毛细胞可以感受不同频率的声音,如果某一个频率的刺激强度过大,或者持续过久,都会造成相应部位的听觉毛细胞产生不可逆的损伤----就是说管这个频率听觉的毛细胞如果死亡了,就不能再生了。比如说长期戴耳机听高分贝的音乐或者沉浸在各种音效刺激的网络游戏中,虽然可能大家觉得我生活学习听东西都没有问题呀,但其实进行专业测量后,某个或某些频率的听力已经下降了,因为没有影响道言语频率,所以自己并没有意识到。在已经进行的多项针对某在校大学生的听力测试调查研究中,噪音性听力下降在其它所有引起听力下降的病因中占第一位。所以,为了保护这些要陪伴我们终身的听觉细胞,为了让它们工作的更久,我们一定要及时了解它,爱护它!




上一篇:抗疫事业任重而道远!聊聊邦德大学最“医”不
下一篇:扬大实践团队:医学科普助女性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