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根:性观念开放的今天,性知识依旧匮乏



  在中国传统教育体系里,性教育始终是缺失的一环。很长一段时间里,父母、学校、甚至社会上的大多数人,都没有办法开诚布公地讨论“性”的存在。他们谈“性”失声,妄想以此来保住孩子的“单纯”。这种避之不及的情绪,也自然地蔓延到孩子身上,持续影响一代又一代的人。

  性教育的缺席导致孩子的性知识匮乏的结果就是造成了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数据显示,当前,全世界范围内,青少年初次性行为的年纪仅为17.3岁。初次性生活未满18岁的背后,却是人工流产的低龄化趋势。根据国家卫健委,我国每年人工流产的数量多达900万例。同时,过去几年间,新诊断出感染HIV的大学生人数年增长率从30%到50%不等,受感染青年数量显着增长。

  中国性教育的缺乏正在让一代代人付出代价。时下的中国,性教育的必要性虽然正在逐步得到大众的认可,包括教育部也越来越重视将性教育纳入中学生教育课程体系。但是,关于怎样才是开展性教育的最有效方式,却依然众说不一。

  性观念的开放,性知识的匮乏

  性观念的开放与性知识的匮乏似乎矛盾又复杂地存在于当前的社会里。

  一方面,根据腾讯新闻发布的《2019中国年轻人性现状报告》,47.5%有性经验的95后第一次发生在高中及之前,性对于年轻人来说,不再是一种忌讳;另一方面,不可否认,很多青少年甚至大学生,对两性知识等仍缺乏认知,年轻人们既不了解自己的身体结构,也对许多两性常识充满误解。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数据显示:全球范围内,有超过1/10的分娩发生在15到19岁的女童身上。年轻人占据新感染艾滋病病毒人群的1/2,只有34%的年轻人对艾滋病预防和传播有着正确的认识。

  之所以会出现如此吊诡的现象,究其原因,则在于网络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信息量,孩子通过互联网接触性信息在很大程度上已经不可避免。与此同时,依然保守的性教育却未能给予孩子科学的关于性的认知。

  调查数据显示,有39%的人通过网络获取性教育知识,29%的人通过色情光盘获得性教育,只有0.9%通过学校、老师、家长来获取性教育。于是,在主动和被动的矛盾里,对于孩子的性教育也不可避免地错误地走向了相反的方向

  在中国传统教育体系里,性教育始终是缺失的一环。在各种官方或非官方的语境中,当不得不提及“性教育”时,它也可能会被其他词汇取代,比如青春期教育、生理教育、健康教育。在中国,至少九成家庭无法与孩子进行正面的性教育指导。即便有部分的人们意识到性教育的重要性,普及性教育也依然举步维艰。

  2017年,北师大儿童性教育课题组出版的《珍爱生命——小学生性健康教育读本》在网上引起争议,那是课题组负责人刘文利教授花了10年撰写的性教育读本,却在那年被舆论围剿得片甲不留。一些家长联名抗议,认为这套教材“尺度太大”,要求学校下架。2019年,又有自媒体质疑该读本鼓吹同性恋,严重误导小学生。两次舆论风波直接导致《珍爱生命》下架,至今未再版。

  除了对性教育的谨慎外,很多时候,人们对性教育的认识还是初级而浅显的,比如认为性教育就是单纯的性生理知识,或者青春期常识教育,或者反性侵教育但事实显然并非如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提出“全面性教育”,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性关系、价值观、权利和文化,社会性别,暴力和安全保障;健康与福祉技能,人体与发育,性与性行为,性与生殖健康等。

  可以说,性教育的范围非常广泛,它涉及到我们的身体、情感、亲密关系、性别角色的实践等等,从生理到文化,从观念到社会规范,都是“性”的一部分。只有让孩子掌握正确、全面的性知识、性观念,才能更有效地保护儿童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也能推动实现性别平等。




上一篇:海森健康:知识库与临床智慧“双引擎”驱动才
下一篇:和元生物:关于公司董事会、监事会换届选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