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传承】全科王仲:师从中国急诊奠基人,



在清华长庚医院健康管理中心10楼,有一间办公室,一个沙发,一张茶几,书架上堆满了书,墙上挂满了论文和一张油画。这是全科医学科的办公室,也是王仲教授每周一和研究生开组会的地方。

上世纪80年代,作为第一代年轻的急诊人,王仲师从邵孝鉷,亲身践行了急诊学科的建设、发展,以及临床、科研教学工作的推进。

如今,王仲从急诊医学又加了全科医学,从学生成为一位老师,他把邵孝鉷的理念继续发展完善,并在医学教育中提出新的创新思路。

误打误撞进了急诊科

“因0.875分之差我入了医学殿堂。”提起学医的原因,王仲觉得自己是被意外推进了医学的门槛。母亲的期望与自身的优异成绩,让原本想学计算机的他在1981年进入中国医科大学,1985年进入北京协和医院实习,大学毕业后选择了急诊科。

1985年,北京协和医院从全国11所医学高校筛选了37名医学生到院实习,优秀者可直接留院工作,王仲就是其中的一名。面临工作选择时,在师兄的建议下,他第一次了解到急诊科,而成为第一代年轻的急诊人,王仲在选择时离不开老师邵孝鉷。

现代急诊医学在我国的发展始于20世纪80年代,邵孝鉷是我国急诊医学的奠基人,1983年协和医院成立急诊科,他受聘为第一任科主任。邵孝鉷最早提出中国急诊医学应由三方面组成,即院前急救、医院急诊科和重症监护病房(ICU),经过30年的医疗实践证明,这一学科建设理论是十分正确的。

“我被邵老师‘骗’进了急诊。”采访时,他对当年和邵教授的谈话记忆犹新,“再过几百年,内外科的模式不会有更多的改变,但急诊医学是什么样子要靠你们来探索和创新。”邵教授说。“我是坐不住的人,喜欢挑战。邵孝鉷给了我一个前景,我所有的成长都与老师有关。”最终,王仲成了邵孝鉷的关门弟子。

急诊科是一个工作繁杂、环境混乱、意外频发的科室,奋战在临床一线的急诊人,每一刻都在与时间赛跑,与死神争夺宝贵的生命,压力与强度可想而知。在王仲看来,老师对他影响最大的是对职业的热爱,“急诊人愿意投身于此而不觉辛苦”。

“好的老师不能只教会技术,还能教会学生很多书本上没有的东西。”回忆起邵孝鉷老师对自己的影响,王仲更多感受到的是品质与责任。邵老是心地善良的人,做任何事都不计自己的得失,从来不论高低贵贱,只为患者服务,他有担当,别人不敢接下来的患者,他敢于去治疗。

邵孝鉷非常平易近人,对待学生也十分照顾。“我做什么事都支持,什么事也都带着我。”在王仲看来,老师对他的影响不只是技术层面,在潜移默化中教会他如何成为优秀的医生。  “当我自己成为老师,我也在继承这些东西。”

在办公室,他的博士生告诉澎湃新闻,王仲和同学的相处方式更像朋友,他风趣幽默、和蔼可亲,“我们都不太怕王老师,他很少会对学生特别严厉,更多是指导。”

在王仲的办公桌上方的墙壁,挂着邵孝鉷老师的画像,“一定要记住历史”,他说。医学传承,不只是知识与技术。

急诊医学发展完善

不变的是解决患者困扰

30多年前,看似偶然撞进了急诊科,或许正是王仲的必然选择。在中国急诊医学创始人的带领下,王仲见证了急诊从无到有,从小做大的历程,也积极推动了中国急诊医学的发展。

2000年王仲担任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副主任,从医以来,他亲历了急诊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执笔了第一个急诊医学行业标准——医院急诊科规范化流程标准,参与组建急诊医师协会,还推动了急诊中级职称考试的落实,使急诊人有了自己的晋升路径。

在王仲看来,急诊医学有自己的特色:以时间点为要求,以病人的轻重为判断标准。而做一个急诊人,需要有专业背景和急诊思维。“急诊人的思维是不一样的。”王仲介绍,急诊首先要有“降阶梯思维”,即在急诊临床工作的症状鉴别诊断时,从严重疾病到一般疾病,从迅速致命疾病到进展较慢疾病依次鉴别的思维方式。“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是第一位。”其次是解决问题的思维,“患者到医院一定是来解决问题的,而我们关注的最大问题就是会不会有生命危险。”




上一篇:这几种妇科问题不仅危害健康,还会影响怀孕
下一篇:明日下午3点!生物标志物整合数据算法,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