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生物岛实验室在知识产权保护的探索与创新



导语:2022年4月26日是第22个世界知识产权日,今年的主题是“知识产权与青年:锐意创新,建设未来”。知识就是力量,知识须有产权,产权必须保护。在世界知识产权日到来之际,生物岛实验室成果转化部部长、广东省精准医学应用学会生物医药知识产权分会常务副主任委员李中华将从生物岛实验室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探索与创新与大家进行分享,希望促进各界树立尊重知识、崇尚科学,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助力生物医药知识产权发展,提升生物医药领域知识产权保护和成果转化水平。
专家介绍:

李中华
生物岛实验室成果转化部部长
广东省精准医学应用学会生物医药知识产权分会常务副主任委员

生物岛实验室成立于2017年12月22日,原名广州再生医学与健康广东省实验室,于2020年6月更名为生物岛实验室。生物岛实验室是广东省以培育创建国家实验室、打造国家实验室“预备队”为目标启动建设的首批省实验室之一,2019年6月获批为省政府直属事业单位。2021年5月,依托生物岛实验室成立的广州国家实验室正式挂牌成立,至此生物岛提前圆满完成任务。历经三年建设期,生物岛实验室重整行装再出发,规划在“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筹建具有生物药械成果转化基地功能的生物岛技术创新中心。
李中华部长介绍到,按照新形势下国家对知识产权保护的新要求,生物岛实验室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多措并举,从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开展专利挖掘与布局、培育高价值专利等方面,推动生物岛实验室知识产权保护工作高质量发展,助力实验室的科技创新工作。
在实验室大力支持下,成果转化部建立有知识产权中心,依托知识产权中心目前已获批1个国家级的平台-国家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网点,广东省首批获批的5家单位之一,2个省级平台-中国(广东)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专利预审服务工作站以及广东省精准医学应用学会 生物医药知识产权分会,2个区级平台-广州市黄埔区广州开发区知识产权成果转化联盟(副理事长单位)以及广州开发区知识产权服务工作站,同时实验室还建立了高价值专利培育中心、生物医药产业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和保护工作站。
知识产权中心还承担了省、市、区各级项目课题,包括三项省级研究课题-广东省实验室知识产权能力提升工程、中小企业知识产权维权援助服务项目以及广东省高价值专利培育项目,一项市级研究课题-高价值专利培育中心建设,一项区级课题- IAB产业高价值专利培育工程,将知识产权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助力实验室创新。
一方面,挂牌成立高价值专利培育中心,打造一流生物医药知识产权专业团队。知识产权人才是复合型人才,要懂技术、懂法律,并具备较强的检索分析能力。生物岛实验室高价值专利培育中心高度重视知识产权队伍建设,注重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目前专职人员有13人,团队人员均有生物学科背景。
生物岛实验室高价值专利培育中心基于已有工作和团队基础,也在考虑未来发展,希望将生物医药领域知识产权团队做大做强,进一步提升自身能力,打造一支精通国内外知识产权运营管理、掌握技术创新动态的生物医药领域知识产权高端复合型人才,在支撑实验室科技创新工作的基础上,探索市场化发展方向,辐射服务粤港澳大湾区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另一方面,建立健全知识产权标准体系,提升支撑创新驱动发展能力。建立健全知识产权标准体系,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在科技创新中的引领和支撑作用,对激发创新活力、增强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是对标国家标准。按照国家标准《科研组织知识产权管理规范》建立了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制订生物岛实验室《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和《知识产权管理手册》将知识产权贯穿科研项目全过程管理。二是提高挖掘布局能力。安排专人跟进挖掘高价值专利,寻找自身专利价值亮点,研究竞争对手专利特点,做到进可攻退可守,实现专利价值防护乃至进一步挖掘,为技术研发方向和思路提供借鉴和指导。截止目前,开展专利挖掘近200次、可专利性检索近200次。三是点对点服务。专利申请采用线上线下“一专利一对策”方式,由知识产权专家和项目组科学家对专利申请共同讨论研究,共同撰写材料,共同进行质量把关,让研究中心由“要我申请专利”转变为“我要申请专利”,由“申请专利”转变成“申请好专利”。四是开展宣贯培训。知识产权中心人员深入课题组提供上门服务进行政策宣讲,组织科研与管理人员参加知识产权专员培训,尤其鼓励课题组科研人员参加培训,逐渐培养出一批既懂技术又懂知识产权的“专员”。实验室开展知识产权专题培训10场次,培养知识产权专员73人、内审员60人,做到了知识产权专业人员项目组全覆盖。
生物岛实验室高价值专利培育中心认真落实知识产权工作高质量发展要求,开展高价值专利培育工作。一是从2020年知识产权工作启动以来累计申请专利215件,其中海外布局专利申请4件,PCT申请32件,且已进入日本3件,其中一件已获得日本专利局授权。二是积极推进多领域、多形式的科技成果转化,实验室自动化合成技术、人源化小鼠模式动物技术、AI药物筛选项目等通过专利转让、作价入股等多种方式实现转化。截至2021年底实现横向合同额6600万、技术成果转化合同额1900万,获评2020广州技术市场30强科研院所。
生物岛实验室成立以来,得到了国家知识产权局和各相关单位的大力支持。国家局生物医药部冯小兵部长带队到实验室调研并现场指导青年科学家如何有效保护创新成果。省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对实验室提交的疫情攻关重要成果专利申请开辟绿色通道,专利局审协广东中心就疫情重要申请反复与发明人进行技术交流,仅2个多月就获得了授权,且范围适当、权利稳定,保障了后续成果转化工作的顺利进行。广东省局、广州市局一直致力于推动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重视高价值专利培育,采取专题专项等方式帮助实验室提升专利质量,培育高价值专利。广州开发区知识产权局推出人才和知识产权新政,上门服务宣贯政策,主动落实各项政策,助力实验室培育高价值专利。
跟传统科研院所相比,生物岛实验室在创新研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体制机制方面,生物岛实验室作为新型研发机构,不设编制,无机构规格,在财政经费使用方面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方面,进一步放权,是的成果转化的效率大大提高;在立项管理方面,充分发挥开放式创新平台的优势,瞄准市场需求及制约创新链的薄弱环节,有针对行的进行项目立项。
2、 科研组织形式方面,打破传统科研院所小而分散、各自独立的组织形式,采取“军种组建、战区主战”的组织形式,立足一流人才和平台的建设,根据重大任务需求,集成优势科研单元协同作业,大大优化了科研组织的效率。
3、成果转移转化方面,(1)成立专门的成果转化部,并建立市场化的成果转移转化服务体系,包括知识产权运营及交易平台、投资基金、以及CDMO平台等,高效服务实验室的成果转移转化工作;(2)与优势企业合作共建“联合实验室”,针对企业和市场需求,进行技术攻关,依托企业进行产业化和商业化,提供湾区企业的竞争力,做大做强;(3)鼓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针对新一代技术领域,鼓励并帮助科研人员创新创业,提供创新创业服务,力争打造一批独角兽企业,如生物纳米科测序、外泌体技术等。
知识产权创造工作的典型案例:
目前市场上主流的免疫诊断技术是化学发光法,该方法利用发光反应,通过对待测溶液整体发光强度的检测实现定量分析,检测灵敏度受到方法学的限制。单分子检测从原理上打破化学发光检测灵敏度的瓶颈,它通过对单个抗原或抗体分子的计数实现定量检测分析,其原理类似数字PCR,有望成为下一代免疫诊断技术,弥补现有化学发光法灵敏度的不足。
单分子免疫检测是通过免疫标记的方法捕获待检分子,进行信号分子标记或酶联标记,通过单分子荧光信号检测或单分子酶促反应实现单分子级别的检测,其检测灵敏度远高于现有的化学发光技术平台。国外具有先进性战略眼光的企业与资本市场也已启动了单分子检测技术在免疫诊断市场的产业化布局。目前国外已商品化的单分子检测设备主要有美国Quanterix公司开发的SiMoA系统,以及Merck公司正在推广的SMCxPro系统。基于SiMoA技术的检测设备在2017年实现超2000万美元的销售收入;SMCxPro系统也自2018年5月开始在国内推广;可以预计单分子免疫检测技术将会是未来的主流检测方法之一。尽管这两个平台检测灵敏度远超主流的各大化学发光技术平台,但目前还只应用于科学研究领域,其原因如下:(1)检测操作流程过于繁琐复杂;(2) 试剂耗材成本高昂;(3)检测时间过长。尽管免疫单分子检测还没有实现临床应用,但作为免疫检测灵敏度的极限技术,在成本控制的前提下,单分子检测技术取代现有免疫诊断技术成为市场的主流是发展的趋势。
生物岛实验室在2020年战略性的启动了单分子检测技术研发,依托生物岛实验室主任徐涛院士团队在单分子检测和仪器开发领域积累的十几年经验,将结合微流控芯片、单分子检测和快速检测算法,发展高通量低成本的新型单分子检测IVD平台,推动免疫单分子检测技术在医疗诊断市场的应用,提升高端生物医学仪器设备国产化水平。
该团队在2020年5月份已有初步研究成果,团队负责人尤为重视知识产权,在研发出基础技术方案后就立即向知识产权中心咨询如何获得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中心人员组织中心业务骨干、代理所相关负责人以及发明人现场讨论,由发明人讲解技术方案以及创新点。
知识产权中心根据发明人提供的技术方案以及创新点进行检索,检索结果表明,发明人提供的创新点已经被现有技术公开,以原技术方案递交申请专利难以获得授权,且即使授权,专利权也不稳定,经与发明人反复现场沟通,知识产权中心协助发明人分析现有技术以及在研发过程中的技术如技术难点等,重新挖掘新的创新点形成新的技术方案。
在新的技术方案基础上,知识产权中心人员与发明人多次沟通技术细节,同时组织代理师讨论专利布局策略以及申请策略。鉴于该技术的先进性以及重要性,特邀请中新公司知识产权专家指导知识产权布局。考虑到发明人正在与企业洽谈成果转化,亟需专利技术作为保障,因此在申请策略方面,最终决定核心专利申请通过广东省保护中心快速预审通道进行快速审查,仅三个月获得授权。此外,在核心专利申请过程中,还在积极完善该申请,进一步的补充实验数据、文本翻译等工作,为PCT申请做准备,同时在进一步布局外围防御性专利。PCT申请以前述核心专利申请作为优先权进行申请,同时指定欧洲专利局作为国际检索单位,目前该PCT申请已正式递交。最终围绕该技术方案,产出1件国内核心专利、1件PCT申请以及2件外围专利申请。

浅谈生物岛实验室在知识产权保护的探索与创新


生物岛实验室知识产权中心积极探索,不断总结,将个案经验推广到整个实验室的专利申请质量把控流程中,最终形成一套专利培育方法,具体方法如下图所示:此外,在工作过程中还发现,部分科研人员提供的技术方案的创新点都已被现有技术公开,因此建议将检索工作前置,即在项目立项前进行检索以为科研人员提供技术参考,知识产权中心制定了检索流程,具体如下图所示:科技创新成果应用:
为有效应对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感染的肺炎疫情,生物岛实验室充分发挥“头雁”作用;在防范和化解重大风险过程中积极响应,主动作为,在短时间内启动应急攻关专项,为应对新冠疫情防控严峻局势和紧急任务提供科技支撑。
在徐涛院士主持组织下,协同广州地区科研机构、医院和企业等开展联合攻关。整合了在穗优势科研力量,联合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科技公司等单位进行科技攻关。积极通过学科交叉、优势互补、协同创新为疫情防控提供科学支撑力量,围绕新型冠状病毒快速检测、应急药物、疫苗开发、抗疫产品等方面累计部署了16项共23个子课题。
其中,在快速检测方面,联合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广州康睿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开发了新冠肺炎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具有很好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不仅能够做到新冠肺炎的快速鉴别、病灶圈定与量化分析,还增加了多病种诊断和重症预测功能,将CT阅片时间从15到30分钟减少至20秒以内,准确率达到90%以上。该系统不仅在国内得到推广,也在国际上获得广泛运用。同时,还联合不同机构,研发了新型冠状病毒IgM抗体快速检测试剂盒,仅需一滴血就可在15分钟内肉眼观察获得检测结果;多重快速检测试剂盒;新型冠状病毒核酸高通量高特异性快速制备及检测的一体化设备;新型冠状病毒IgA抗体检测试剂盒;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核酸检测试剂盒(数字PCR法);家用试纸条获CE认证;核酸现场检测卡、一步法核酸快检试剂盒等,且都获得较为广泛的临床应用。此外,与安捷生物开展的“新冠病毒等新发呼吸传染病隔离净化采样接诊台研制”项目也正在有序推进。
在应急药物方面,牵头推进磷酸氯喹“老药新用”临床疗效明显,被纳入国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和第七版;“肺炎二号”科研研制和临床试验顺利,相关技术已转让给企业进入生产阶段;联合广州昂科免疫开展“CD24Fc注射液治疗重症新冠肺炎的I/III期临床试验”项目;利用国际领先的四倍体胚胎发育与干细胞技术,成功开发新一代小鼠模型构建技术;联合广东昭泰体内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开展了“人对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识别和杀伤机制研究”;“抗冠状病毒活性药物的结构优化研究”项目合成瑞德西韦类似物48个;“2019-nCoV的结构特征为基础的药物理性设计”项目已成功获得新冠病毒转录复制复合物的高分辨率三维结构;“新型冠状病毒炎症类型和炎性基质分子的定性及定量测定”项目通过对大量病例样本进行检测分析,发现了新冠病毒感染相关重要致病机理,及时反馈临床一线后为临床救治决策提供依据;“病毒感染进程的单细胞组学及致病机理研究”项目发现重症病人致病机理2类;“基于AAV9-Cas13的新型冠状病毒靶向治疗策略探索”的研究项目有序推进,已对筛选到6条在细胞水平对新冠病毒目标基因表达具有有效抑制作用的sgRNA,在P3实验室对AAV包装进行新冠病毒细胞水平特定基因抑制效果检测,已验证Cas13-crRNA系统细胞水平可有效抑制病毒复制;“新冠状病毒感染后对B细胞,T细胞和关键器官细胞亚型的影响”项目已组建器官单细胞库;联合市第八人民医院等多家医院最新开展了“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安全性、有效性及机制研究”的项目等。
在疫苗研发方面,联合恩宝生物开展“新冠病毒S抗原优化设计及疫苗研发”,仅用25天就完成第一代亚型腺病毒载体的疫苗候选株Ad5-NB2构建及小试生产,进展领先。腺病毒载体新冠肺炎疫苗在实验动物猕猴身上取得阶段性进展,部分研究成果于2020年度8月21日发表在自然-通讯杂志。“高效Vero细胞培养的病毒疫苗制备系统”项目已研制出Vero细胞低蛋白培养基。
在抗疫产品方面,联合山前(珠海)科技有限公司开展“新型复合光敏涂层材料在口罩织物的抗病毒应用研究”项目,将多种经济有效的方法整合到一种复合织物中,提高当前口罩织物技术的抗病毒效力,延长口罩的使用寿命,作为可重复使用日用口罩,一次性医用外科口罩和N95口罩等当前使用的口罩现有功能的补充,抑制病毒传播,降低细菌感染风险。目前已通过伪病毒对抗病毒涂层测试初步验证,下阶段计划完成商业化规模光敏涂层所需的抗病毒药剂的生产工艺研发,降低生产成本(额外成本不超过5%/片)。




上一篇:华东师范大学医学合成生物学课题组招聘副研究
下一篇:中国医学发展大会发布多项医学成就和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