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诊断产业链深度分析:上游“难”,中游“挤”,下游“晚”



0610004096px.jpg

背景:国内体外诊断市场规模在2011 年以后一直保持着20%以上的增速,在2014 年达到306 亿元人民币。全球IVD 市场规模约为全部药品规模的5~6%,但在中国此比例为1~1.5%左右。中国体外诊断产品人均年使用量仅为2.75 美元,而发达国家人均使用量达到25~30 美元。综上,可以说,中国IVD 市场还处于发展的前期阶段。据《中国医药健康蓝皮书》预测,2019年我国IVD市场规模将达到723亿元,且未来三年仍将保持16%-20%的快速增长。

目前我国体外诊断的主要方法是生化诊断、免疫诊断和分子诊断:

微信图片_20171218103723.jpg

近年来以个体化治疗为特征的个体化精准医学正快歨走向临床医学的前台,带来了"药物基因组学"和"分子病理学"等概念。于是,近年来相关分子诊断在全国众多医疗机构的药学部、病理科、肿瘤科、妇产科、眼科,甚至中心实验室开展起来,状况与20世纪90年代初中期病原体核酸PCR检测情况类似。

今天就为大家梳理一下IVD行业中分子产业链的情况:

基因诊断产业链关系

上游是原料供应商,包括诊断酶、引物、反转酶、探针等生物制品,高纯度氯化钠、无水乙醇等精细化学品,以及提取介质材料;

中游是分子诊断试剂和仪器制造商,包括罗氏、赛默飞、达安基因、科华生物、之江生物、湖南圣湘等;

下游是使用仪器或试剂的用户,包括医院、 第三方医学实验室、血站、体检中心等。

微信图片_20171218103727.jpg

从上图可见,国内企业主要集中在中游仪器、试剂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环节。

1、上游:原材料

能提供分子诊断试剂上游原材料的厂商少,主要是由国外几个巨头企业,如罗氏诊断、Meridian life science、Solulink、Surmodics等,因技术难度高,国内企业基本没有原料的技术,只能做代理(上海起发,上海拜力生物等),我们认为原料领域国内企业短期难有突破,定价权被外资品牌牢牢把控。而在研发方面,国内分子诊断原材料研发基本空白。从主要的以分子诊断为主业的公司供应商分析,之江生物、致善生物、益善生物采购的分子诊断原材料/产品均来自于国外品牌,且采购占比均达 20%以上。

小结:诊断技术被国外巨头垄断,国内做不出来,对于上游的原料价格没有定价权。

2、中游:试剂和仪器

分子诊断中游主要是分子诊断试剂和仪器两类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国内试剂发展较为迅速,2012 年市场占有率达 72%,而国产仪器占比相对较小,2012 年占比为 45%;在仪器和试剂的营收占比方面,各企业有所不同,2015 年达安基因试剂收入占比为 43%,而致善、之江和百傲分别达到 76%、95.6%和 96%。

2.1 从试剂来看:

从卫计委公布的《医疗机构临床检验目录》中,分子诊断项目从 2007 年28 项增加至 2013 年的 145项。2013 年分子诊断项目中,感染性疾病为 89 项,占比最大,其次依次为遗传相关检测 25 项,肿瘤检测17 项,用药指导 10 项;与生化和免疫诊断项目相比,2009 年至 2012 年,生化诊断项目仅增加了 4 项,免疫诊断项目增加了 14 项,分子诊断项目增加了 18 项。随着第三代测序、基因芯片等新技术应用,临床分子诊断项目的数量有望继续增多,增速有望加快,从而带来检测试剂销售的持续增长。

分子诊断试剂基本已经国产化。分子诊断分为核酸提取核酸检测。整体从数量来看,HBV(乙肝病毒)、HCV(丙肝病毒)、HIV(艾滋病毒)等常见病毒的核酸检测试剂国内生产厂家数均远大于国外厂家。如 HBV 核酸检测试剂国内和国外厂家数分别为 9 家和 2 家,HCV 核酸检测试剂国内和国外厂家数分别为 16 家和 2 家。

分拆来看:

酸提取试剂已国产化

在核酸提取试剂方面,CFDA一共批准了 12 家公司 15 种核酸提取试剂盒申请,其中仅生物梅里埃一家国外企业,其NucliSENS easyMAG提取试剂盒与对应的核酸提取仪配合使用,核酸提取试剂已国产化。

核酸检测试剂按疾病种类分化,国内企业为主




上一篇:上海生科院等揭示 APOBEC3介导的DNA修复在CRISPR/Cas9基因编辑中突变新机制
下一篇:中国科大长非编码RNA调控细胞周期研究取得新成果